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哭喪棒的意思、哭喪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哭喪棒的解釋

[the stick held for support by a son in funeral procession] 舊時在為父母發喪時,“孝子”須手扶一根“孝杖”,以表示悲痛難支

詳細解釋

亦稱“ 哭喪棍 ”。舊時出殡時孝子所持的哀杖。亦用來貶稱其他棍棒,以诟罵持棒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四回:“ 言夫人 忽發奇想,叫人到冥器店裡定做了一百根哭喪棒。” 陳登科 《活人塘》十八:“我死了連一根哭喪棒也沒人拿。”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二十章:“天亮以後, 歡喜 穿起白孝衫,拿着哭喪棍兒,向四鄰叩頭報喪。”《西遊記》第二七回:“倘到城市之中,人煙湊集之所,你拿了那哭喪棒,一時不知好歹,辭打起人來,撞出大禍,教我怎的脫身?” 蔣光慈 《少年飄泊者》十八:“我在街上一見着紅頭阿三手裡的哭喪棒,總感覺得上面萃集着 印度 的悲哀與 中國 的羞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哭喪棒,又稱孝杖、哀杖,是中國傳統喪葬禮儀中使用的一種器具,具有特定的文化象征意義和實用功能。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與形制

    哭喪棒指舊時出殡時,孝子(通常是死者的兒子或長孫)手持的一根棍棒。其材質多為柳木或竹竿,長度約與人齊胸或齊肩高。棒身常包裹白色或黃色的紙(象征喪事),或纏繞麻繩(象征披麻戴孝)。有些地方會在棒頂挂上紙幡或白布條。其核心作用是作為孝子在喪禮中行走時的支撐物。

  2. 核心功能與象征意義

    • 支撐身體:傳統喪禮要求孝子表達極度的悲痛,需長時間跪拜、哭泣,甚至做出捶胸頓足、匍匐在地等動作。哭喪棒的主要實用功能是讓因過度悲傷而“身體虛弱”、“步履蹒跚”的孝子能拄着它行走或站立,避免在送葬途中跌倒。
    • 表達哀痛:手持哭喪棒是孝子身份和極度悲痛狀态的外在标志。它象征着孝子因喪親之痛而“哀毀骨立”,需要依靠外物才能勉強支撐身體,從而直觀地傳達了對逝者的深切哀悼之情。
    • 孝道體現:使用哭喪棒是傳統孝道在喪葬儀式中的具體體現。它代表了孝子恪守禮制,以最莊重、最悲痛的方式送别父母,履行了“孝子之杖”的職責。
    • 驅邪避穢(部分地方習俗):在部分地區或特定曆史時期的觀念中,喪事被認為帶有“晦氣”或不潔之物。哭喪棒有時也被賦予驅趕邪祟、保護孝子及送葬隊伍的功能。
  3. 文化背景與使用規範

    哭喪棒的使用有嚴格的禮制規範,主要限于直系男性子孫(尤其是長子或承重孫)。其長度、裝飾、持握方式等細節在不同地域和時代可能存在差異,但核心功能始終圍繞表達孝道與哀思。隨着現代喪葬習俗的簡化,哭喪棒在大多數地區的日常喪禮中已較少見,但在一些遵循古禮或特定地域的儀式中仍有保留。

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哭喪棒是中國傳統喪葬儀式中的重要道具,其含義和功能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義與形态

哭喪棒是舊俗出殡時孝子手持的儀仗器具,通常為竹制或木制長棒,表面纏裹白紙。在不同地區也被稱為“哀杖”“孝杖”或“哭喪棍”,英文譯作“the stick held for support by a son in funeral procession”。

二、曆史起源與功能演變

  1. 實用功能:最初作為支撐工具,《禮記》記載孝子因哀痛過度需拄杖行走,故稱“哀杖”。
  2. 禮儀标識:春秋戰國時期逐漸演變為喪禮象征,成為喪服制度的一部分,與孝帽、孝袍等共同構成完整喪儀。
  3. 材料演變:古代父喪用竹(象征氣節在外),母喪用桐(象征氣節在内),後簡化為統一材質。

三、文化象征意義

  1. 孝道體現:通過手持哭喪棒表達對逝者的哀思與敬重,強化“孝”的倫理觀念。
  2. 血脈延續:象征家族後繼有人,兼具驅邪避兇、為逝者引路的民間信仰。
  3. 社會警示:傳統中用于提醒路人避讓送葬隊伍,體現對生死儀式的敬畏。

四、使用習俗

參考資料

更多細節可查閱《儀禮·喪服》《禮記·問喪》等典籍,或參考搜狗百科、今日頭條民俗解析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斬雞襃譏悲願貶甘辨捷弊衣疎食逋诳朝采陳浮騁朢達公鞋大唿隆道冠達揚洞敞東方文化都統發家番菜館飛土逐害縫聯阜成福氣窩改本幹痨工功關坎歡喜夾襖焦化劫獄錦纏金彈寄意撧蔥狂瞽之言論托慮傂尺末路泥人女大十八變庖犧容系撒吣聖曆蛇鳝狩地售貨水家泝泝談年銅角子通情王喬霧眼憸夫相競賢厚歇間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