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stick held for support by a son in funeral procession] 舊時在為父母發喪時,“孝子”須手扶一根“孝杖”,以表示悲痛難支
亦稱“ 哭喪棍 ”。舊時出殡時孝子所持的哀杖。亦用來貶稱其他棍棒,以诟罵持棒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四回:“ 言夫人 忽發奇想,叫人到冥器店裡定做了一百根哭喪棒。” 陳登科 《活人塘》十八:“我死了連一根哭喪棒也沒人拿。”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二十章:“天亮以後, 歡喜 穿起白孝衫,拿着哭喪棍兒,向四鄰叩頭報喪。”《西遊記》第二七回:“倘到城市之中,人煙湊集之所,你拿了那哭喪棒,一時不知好歹,辭打起人來,撞出大禍,教我怎的脫身?” 蔣光慈 《少年飄泊者》十八:“我在街上一見着紅頭阿三手裡的哭喪棒,總感覺得上面萃集着 印度 的悲哀與 中國 的羞辱。”
哭喪棒是中國傳統喪葬儀式中的重要道具,其含義和功能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哭喪棒是舊俗出殡時孝子手持的儀仗器具,通常為竹制或木制長棒,表面纏裹白紙。在不同地區也被稱為“哀杖”“孝杖”或“哭喪棍”,英文譯作“the stick held for support by a son in funeral procession”。
更多細節可查閱《儀禮·喪服》《禮記·問喪》等典籍,或參考搜狗百科、今日頭條民俗解析等來源。
《哭喪棒》這個詞源于民間,意指在某些場合或儀式中,專門負責引導哭喪的人員。他們會使用特制的道具,即“哭喪棒”,來協助悲傷情緒的釋放。
《哭喪棒》這個詞可以從字面上拆分為兩個部分:
- “哭”是由“口”和“居”組成的部首,它的拼音是“kū”,表示發出悲傷、難過的聲音。
- “喪”是由“一”和“亡”組成的部首,它的拼音是“sàng”,表示失去、喪失。
在拼音排列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統計出《哭喪棒》這個詞一共有11個筆畫。
《哭喪棒》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民間,而其具體的來源尚無确切的資料記錄。
在繁體中,詞語“哭喪棒”可以寫作「哭喪棒」。
根據曆史記錄,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因此《哭喪棒》這個詞在古代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然而,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目前并無相關資料信息,無法确定其準确的古寫形式。
1. 在葬禮上,老張拿着哭喪棒,為親人送行。
2. 村子裡的哭喪棒師傅技藝高超,能夠幫助其他人釋放内心的悲傷。
與《哭喪棒》相關的組詞有:
- 哭喪:表示因失去親人或遭遇不幸而悲傷哭泣。
- 哭喪着臉:形容因悲傷哭泣而面容露出悲痛的表情。
- 喪失:表示失去某種狀态或權益,通常用于描述重大損失或遺失。
- 喪家之狗:形容在家庭出現重大變故後,無處栖身、喪失一切的人。
《哭喪棒》的近義詞是:
- 哭喪杖
- 哭喪棺材杖
反義詞則是:
- 喜慶之花:表示慶祝、喜歡、快樂的場合使用的道具。
- 娛樂器具:用于娛樂、歡樂的樂器或用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