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讒唇 ”。讒口;讒舌。 宋 宋祁 《文正王公墓志銘》:“讒脣不搖,王室無惎。” 明 馮夢龍 定本《邯鄲夢·讒人私計》:“俺試把讒唇鼓,應教天眼盲。”
讒脣(chán chún)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讒”和“脣”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通過言語诽謗、挑撥離間。以下是詳細釋義:
指用惡言毀謗他人,刻意扭曲事實以陷害他人。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
古同“唇”,引申為言語、口舌。
來源:《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
讒脣指借由口舌散布诽謗之言,刻意挑撥是非、破壞他人關系的行為。
例證:
“讒脣之害,甚于矛戟。”
——《楚辭·七谏·沉江》
來源:中華書局《楚辭補注》(2015年)
在古代文獻中,“讒脣”多與政治傾軋或人際陷害關聯,如《史記》中描寫佞臣“操讒脣以蔽明”。此類詞彙常見于批判性語境,強調言語中傷的破壞性。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2015年)
“讒脣”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讒脣”亦作“讒唇”,指用言語诽謗、中傷他人的口舌,即“讒口”或“讒舌”。例如宋代宋祁在《文正王公墓志銘》中寫道“讒脣不搖,王室無惎”,意為若诽謗之言不散播,王室便無憂患。
詞源與結構
文學例證
明代馮夢龍在《邯鄲夢·讒人私計》中寫道:“俺試把讒唇鼓,應教天眼盲”,此處“讒唇”暗喻奸佞之人用讒言蒙蔽視聽。
用法總結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獻或詩詞中,形容搬弄是非、陷害他人的行為,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但可通過古籍閱讀加深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或反義詞,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等權威來源。
崩沮畚築不胫而走成佛赤族春情次賞當離禱頌登衍犢兒遁命防弊法事附尾改辟鋼炮孤拐臉豪奸花當歡言灰瓶肩拜漸澤戒期鯨鵬金華夫人矜量矜強九典巨賈君子國臨産毛索密付喃喃細語昵親盤弄牽牽扯扯歉收淺躁清簟青銅鏡青衣行酒請囑驅逐令人吏如幹三侯衰癃天閹踢踢碰碰銅梗讬志兀楞楞五六六七舞勺香膠賢相斜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