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名。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二:“ 漢武帝 時, 西海國 有獻膠五兩者,帝以付外庫。餘膠半兩, 西 使佩以自隨。後從 武帝 射於 甘泉宮 ,帝弓弦斷,從者欲更張弦, 西 使乃進,乞以所送餘香膠續之,座上左右莫不怪。 西 使乃以口濡膠為以住斷弦兩頭,相連注弦,遂相著。帝乃使力士各引其一頭,終不相離。” 唐 元稹 《六年春遣懷》詩之四:“玉梳鈿朵香膠解,盡日風吹玳瑁筝。”
“香膠”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現代用法來理解:
古代膠狀物
指一種帶有香氣的膠質材料,常用于粘合器物。據《博物志》記載,漢武帝時期西海國曾進獻香膠,具有極強的粘性,能修複斷裂的弓弦()。
引申含義
後衍生為形容虛僞欺騙的言行,比喻如膠般黏附的虛假言辭,常見于批評他人花言巧語或表裡不一的場景()。
晉代張華《博物志》中記載,西海國使者以香膠修複漢武帝斷裂的弓弦,衆人驚歎其粘合力,甚至需兩名力士反向拉扯仍不分離。這一典故成為香膠實際用途的經典例證()。
現代語境中,“香膠”亦可指代松香膠等具體物質,例如通過酸堿滴定法測定其成分()。但此用法需結合具體領域(如化工)判斷,日常較少使用。
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其本義與比喻義。若描述實物,多與曆史、材料相關;若形容言行,則帶有貶義色彩。
香膠是指由植物樹脂或樟腦等加工制成的一種具有香氣的膠狀物質。它被廣泛用于制作香料、口香糖、口味增強劑等産品中。
香膠的拆分部首是⺊(草字頭)和⺮(竹字底),總共有8畫。
香膠一詞最初源自于古代植物膠的加工過程。古人将植物樹脂、樟腦等放入容器中加熱融化後,再加入其他成分攪拌制成膠狀物質。由于這些制成的膠狀物質通常帶有香氣,因此被稱為“香膠”。隨着時間的推移,香膠逐漸演化成了一個獨立的詞彙,指代由各種植物樹脂或化學物質制成的具有香氣的膠狀物質。
香膠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香膠」。
根據《說文解字》,古代漢字寫作「香膠」。膠字的舊體是「⿱㑒高」,由兩個字組成。其中的「⿱㑒」是指膠的形态,「高」作為音符。
1. 曆史悠久的香膠用于制作許多香料和藥物。
2. 這種口香糖含有天然的香膠成分。
3. 香膠在食品工業中被廣泛應用,能夠增強食物的香味。
香膠可以組成詞語:
- 香膠制品
- 香膠香水
- 香膠口氣清新劑
與香膠意思相近的詞語:
- 香脂
- 香料
- 香精
與香膠意思相反的詞語:
- 不香
- 無味
- 惡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