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幹。表示不定數。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憲集>序》:“是用綴緝遺文,永貽世範,為如幹秩,如幹卷。”《資治通鑒·唐德宗建中元年》:“知院官始見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須如幹蠲免,某月須如幹救助。” 胡三省 注:“如幹,猶言若幹也。 程大昌 曰:若幹者,設數之言也。幹,猶箇也。若箇,猶言幾何枚也。又説:幹者,十幹,自甲至癸也,亦以數言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梅》:“ 張 母大喜,多方乞貸,共得如幹數。”
“如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基礎解釋
“如幹”等同于“若幹”,用于表示不具體指明的數量或數目,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詞源與演變
該詞源于古代計數習慣,“幹”指“十幹”(甲至癸),引申為概數;另一說認為“幹”通“箇”(個),表示“幾何枚”。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如幹”可解釋為“如實、如實地”,由“如”(如同)和“幹”(事實)組合而成,強調依據實際情況行事。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較少出現,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讀。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王文憲集》序、《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
《如幹》是一個成語,意指像幹枯的樣子,形容憔悴、瘦骨嶙峋的樣子。
《如幹》拆分成為兩個部首,分别是《女》和《幹》。其中,《女》是基本部首,表示與女性相關;《幹》是偏旁部首,表示與樹幹相關。
《如幹》一共有五筆畫。
《如幹》最早來源于《詩經·魏風·碩人》:“如何用心,不能畾也,如之何之,不能慰也。”後來又出現在《莊子·徐無鬼》:“狗生堯舜而如幹,狻生堯舜而如貫。”
《如幹》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仍然為「如幹」。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基本一緻。
他病得如幹,瘦成了一根竹竿。
組詞包括:如影隨形、心如止水。
憔悴、形銷骨立、骨瘦如柴
魁梧、壯實、豐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