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幹。表示不定數。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憲集>序》:“是用綴緝遺文,永貽世範,為如幹秩,如幹卷。”《資治通鑒·唐德宗建中元年》:“知院官始見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須如幹蠲免,某月須如幹救助。” 胡三省 注:“如幹,猶言若幹也。 程大昌 曰:若幹者,設數之言也。幹,猶箇也。若箇,猶言幾何枚也。又説:幹者,十幹,自甲至癸也,亦以數言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梅》:“ 張 母大喜,多方乞貸,共得如幹數。”
“如幹”的漢語詞典釋義
“如幹”為古漢語詞彙,今已罕用,其含義與“若幹”相同,表示不定數量或約數,相當于“一些”“多少”。以下從字源、用法及演變角度分析:
字源構成
二字組合強調“約略計數”,常見于魏晉至唐宋文獻。
核心語義
指代不确定的數量,多用于事物或人的概數,如:
“凡如幹卷,如幹人。”
意為“共若幹卷,若幹人”。
古籍用例
(指分條列舉若幹事項)
(指所著詩賦若幹篇)
現代替代
因“幹”與“幹濕”義易混淆,明清後逐漸被“若幹”取代。“若幹”沿用至今,保留“如幹”原義,如“若幹問題”“若幹意見”。
“如幹”同“若幹”,釋為“約計之詞,表示不定數量”。
标注“如幹”為“若幹”的異寫形式,多見于漢魏六朝文獻。
當代書面語中,“如幹”已屬古語殘留,除學術研究或古籍整理外,均推薦使用“若幹”。例如:
“需解決若幹技術難點”(而非“如幹難點”)。
參考資料:
“如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基礎解釋
“如幹”等同于“若幹”,用于表示不具體指明的數量或數目,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詞源與演變
該詞源于古代計數習慣,“幹”指“十幹”(甲至癸),引申為概數;另一說認為“幹”通“箇”(個),表示“幾何枚”。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如幹”可解釋為“如實、如實地”,由“如”(如同)和“幹”(事實)組合而成,強調依據實際情況行事。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較少出現,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讀。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王文憲集》序、《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
百尹榜枻唪唪辨治兵事慘不忍聞超短波澄濁谶術當政疊番冬令斷袖之契惡狗風絲負利率泔魚高砧乖闊規饬桂露海宇含辱鶴頂驩娛灰黪葫蘆韻謇犯降堦教改驕暑濟渡浄戒淨意急痛九隆棘榛魁台闚觎庫若幹亮灼灼利筭鳗絲命服葩爪強對融晴三千界三豕賞際瘦寡跳雞模提幹彤襜無盡燈污七八糟五征翔翺閑事細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