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戒期的意思、戒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戒期的解釋

定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一:“十日,三路大兵十餘萬俱集,戒期入 滇 。” 清 馮桂芬 《續郡志記兵》:“凡西人攻城,先一日戒期,旦則發大礮壞其城……死士鼓鋭以濟,於煙焰中登陴入,必與戒期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戒期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指佛教僧侶遵守特定戒律的固定時間段,尤指“結夏安居”這類集中修行的時期。以下從詞義、宗教實踐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字源釋義

    “戒”源于梵語“śīla”,意為行為規範或道德約束;“期”指限定的時間範圍。合稱指受持戒律的時間期限。《漢語大詞典》定義為:“僧尼在一定時期内嚴守戒律,如結夏安居等。”

  2. 佛教語境延伸

    在佛典中,“戒期”特指僧衆停止雲遊、聚居修學的時段。如《佛學大辭典》解釋:“戒期即結制之期,僧衆安居一處,精進修道。”


二、宗教實踐與時間規範

  1. 核心形式:結夏安居

    佛教戒期以“結夏安居”(又稱“雨安居”)為主,時間為農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僧侶在此期間禁止外出,專注誦經坐禅,防止誤傷雨季滋生的蟲蟻,體現慈悲護生。

  2. 其他戒期類型

    • 結冬安居:部分寒冷地區僧團于冬季閉關修行。
    • 菩薩戒誦戒會:每月朔望日誦戒,強化戒律意識。

      (來源:《中國佛教儀軌制度》)


三、文化意義與典籍依據

  1. 戒律的時空約束性

    戒期通過時空限定強化修行專注力,如《四分律》載:“安居三月,攝心守意。”唐代道宣律師在《行事鈔》中強調安居為“修道之要務”。

  2. 社會功能

    曆史上戒期是僧團整肅紀律、信衆參與供養的重要節點。宋代《禅苑清規》記載安居期間“檀越供齋,僧衆互勉”,形成宗教與社會的互動紐帶。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文物出版社)
  3. 中國佛教協會《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
  4. 方廣锠《佛教典籍百問》(中華書局)

(注:部分古籍文獻無公開電子版鍊接,來源标注紙質出版物;現行制度文件可參考中國佛教協會官網公示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

“戒期”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基本含義:定期

指預先規定或約定的時間,強調時間上的明确性。例如:

二、佛教術語:安居期

根據佛教戒律,僧衆每年農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需定居寺院,專心修行,不得隨意外出。這一制度稱為“安居”,又稱“結夏”“坐臘”或“戒期”。
此期間僧衆通過集體修行、誦經等方式精進佛法,是佛教重要的傳統戒律實踐。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安徐百年半彪子抱理薄設設悲號簸運草囷遲延傳觞吹風餈團敵頭東魯芳齡方珍鳳毛濟美賦事各自為政函封好評黑茫茫宏濟互譌火迫酂侯降情講榻撿校金龍記臆看家寬心袴靴镏金倮蟲駱谷瘰癧率古目成心許赧愧鳥章牛毛細雨秾秾匹頭騝騝乳茗儒童三筆六詩設政十字口收帑舒筋活絡宿營鐵擿望禮危橋位勢文德小資産階級俠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