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宰輔大臣。台,三台星;衡,玉衡,北鬥杓三星。皆位于紫微宮帝座前。 晉 陸機 《贈弟士龍》詩之一:“奕世台衡,扶帝紫極。” 唐 楊炯 《為劉少傅等謝敕書慰勞表》:“臣等竊循愚蔽,謬荷恩私,或位聯輔弼,職在台衡。” 王闿運 《剛直彭公墓志銘》:“雖辭圭組,卒踐台衡。”
"台衡"的漢語詞典釋義
"台衡"(tái héng)是漢語中的合成詞,由"台"與"衡"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源于古代天文與官職體系,後引申為高位重臣的代稱。以下從語義、語源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天文象征
"台"指三台星(上台、中台、下台),"衡"指玉衡星,均為北鬥七星的一部分。古人以星象喻人世,三台星象征三公(太師、太傅、太保),玉衡星喻指宰輔,合稱"台衡"代指最高官職群。
來源:《晉書·天文志》載:"三台六星,兩兩而居……象征三公;玉衡屬北鬥,主權衡。"
官職借代
漢代起,"台"專指禦史台(監察機構),"衡"取"權衡"之意,喻指宰相或中樞重臣。二者結合泛指執掌國家權柄的核心官員。
來源:《文選·潘嶽〈西征賦〉》李善注:"台衡,謂宰相也。"
如唐代張九齡《裴公碑》:"處台衡之任,允厘庶政",即以"台衡"指宰相職權。
古代書劄、碑銘常以"台衡"敬稱高官,如"仰賴台衡"(依仗您的輔佐)。
釋義:"台衡,喻宰輔大臣。台,三台星;衡,玉衡星。"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版,第6卷,第1258頁。
注:"台衡本為星名,後借指宰相之位。"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1543頁。
釋例:"台衡,代指三公或宰相。如《晉書·周浚傳》:'位登台衡,當思為國除患。'"
來源: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217頁。
階段 | 含義 | 典型用例 |
---|---|---|
先秦至漢 | 天文星象(三台、玉衡) | 《史記·天官書》觀星分野 |
魏晉南北朝 | 官職代稱(三公、宰相) | 《世說新語》"身處台衡,當鎮以和" |
唐宋以降 | 文學尊稱或權位象征 | 杜甫詩"台衡急賢俊" |
結論:"台衡"由星宿名演變為政治符號,承載古代"天人感應"思想,始終關聯權力核心,屬典雅的書面敬語。現代漢語中雖少用,但仍是理解傳統文化與曆史文獻的關鍵詞。
“台衡”是一個源自天文星象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官職及文化象征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台”指三台星(上台、中台、下台),屬太微垣;“衡”指玉衡星,為北鬥七星中的第五星。二者均位于紫微宮帝座前方,象征輔佐帝王的重要地位。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詩文用例或星象對應關系,可參考《晉書·天文志》等古籍。
奧絶百川朝海鞭約近裡不則聲常聲城柝大哥大得位鵝雛酒飯前風裘傅粉矽膠寒氈浩酒好言哼唷後恨華風皇隰勦殺腳寨久慣牢成卷地絶緒爛柯仙客遼生柳媚花明鸾歌鳳舞露筋路歧眇身迷而知反南班子爬疏鉗錘戕敗籤判羣蝨處裈中驅羊舊節日馮日省月試栅鑰師姨濕租首播台子特揖祧遷挑挖銅印池讬處味谏五鬼術無論如何五時車五英下稍謝安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