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鉗鎚 ”。1.鐵鉗和鐵錘。 元 張憲 《北庭宣元傑西番刀歌》:“七月七日授冶師,手作鉗鎚股為礪。”
(2).謂剃落頭發,錘打身體。比喻禅家的授受點化。 宋 蘇轍 《贈方子明道人》詩:“鉗鎚橐籥枉心力,虀鹽布被隨因緣。” 明 屠隆 《昙花記·祖師說法》:“金鎞抉翳,全蒙 迦老 鉗錘。” 清 鄭燮 《揚州福國和尚至範賦二詩贈行》之二:“本分鉗錘公透脫,更何了悟教諸孫。”
(3).一鉗一錘。比喻嚴格的訓練,嚴厲的教誨。 宋 德洪 《跋山谷字》:“ 山谷 翰墨妙天下,蓋所謂本分鉗鎚。” 明 李贽 《四書評·論語·先進》:“‘過猶不及’,夫子亦下 子貢 鉗錘。” 清 恽敬 《與來卿書》:“蓋知吾壻心性豪奇,必有出流之事,故痛下鉗錘耳。”
見“ 鉗錘 ”。
“鉗錘”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為詳細解釋:
字面指代
指鐵鉗和鐵錘,兩者均為金屬鍛造工具。例如元代張憲詩中描述鍛造刀具時提到“手作鉗鎚股為砺”。
工具象征
在禅宗語境中,“鉗錘”比喻剃度(鉗)和錘煉身心(錘),象征對修行者的點化或考驗。如宋代蘇轍詩雲“鉗鎚橐籥枉心力”,體現禅家授受的嚴苛過程。
嚴格的訓練與教誨
指通過嚴厲手段培養人才,類似“千錘百煉”。例如明代李贽評價孔子對子貢“下鉗錘”,即通過嚴格教導使其成長。
文學與藝術創作中的錘煉
宋代文人德洪曾用“本分鉗錘”形容黃庭堅的書法造詣,暗指其作品經過反複推敲和打磨。
“鉗錘”從具體工具演變為抽象的精神錘煉符號,既體現物理鍛造的艱辛,也承載着宗教、文學領域對嚴格訓練的推崇。如需更完整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鉗錘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钅(钅是金屬的意思)和錘(錘是用來敲打的工具)。它的拆分部首是金和工,共有11個筆畫。
鉗錘的來源比較簡單明了,就是将金屬材料與錘子這個工具進行組合而成。在繁體字中,鉗錘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些差異。而鉗錘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即由金和工兩個部首組成,筆畫數目也一樣。
1. 這把鉗錘非常結實,可以用來敲打金屬。
2. 他工匠的手藝非常高超,用鉗錘可以制作出精美的金屬工藝品。
組詞:鉗子、錘子、鉗工、錘煉。
近義詞:鉗、錘。
反義詞:針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