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挑穵 ”。挖掘。《清會典事例·工部·各省營房》:“ 道光 二十五年…… 復州 挑穵戰壕長一千八十丈,添置煙墩七座。”
挑挖是漢語中一個專業性較強的工程術語,主要用于水利、土木工程領域,指人工清除淤泥、土石或障礙物的過程。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要點:
字面拆解
“挑”指用工具(如鐵鍬、扁擔)搬運,“挖”指掘取土方。組合後強調人工挖掘并運走土石的操作,區别于機械作業。
來源:《水利水電工程技術術語》(水利部,2009年)
工程定義
在河道治理、管道施工中,特指清除淤積泥沙或障礙物以恢複通水能力,如“挑挖河道”即人工疏浚河道淤塞段。
來源:《建設工程施工術語标準》(住建部,GB/T 50875-2013)
河道維護
曆史治河文獻中常見“歲修挑挖”,指每年定期清理河床淤沙,保障水流暢通。例如明代潘季馴《河防一覽》載:“運河淺澀,亟宜挑挖深通。”
來源:《中國河工辭源》(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7年)
管道工程
在市政工程中,“挑挖管道”指人工開挖溝槽鋪設或修複地下管線,需控制開挖深度與邊坡穩定性。
來源:《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範》(GB 50268-2008)
技術要點
傳統挑挖需遵循“深淘灘,低作堰”原則(都江堰治水經驗),現代施工則注重分層開挖、土方轉運及邊坡支護的安全規範。
來源:水利部官網《河道整治工程技術導則》
曆史文獻佐證
《清史稿·河渠志》記載乾隆年間“挑挖引河三千七百丈”,印證其作為官方工程術語的沿用。
來源:《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釋》(中國書店,1990年)
方言保留
在黃泛區方言中,“挑河”仍指河道清淤勞動,可見術語的生活化延續。
來源:《中原官話方言詞典》(語文出版社,2015年)
在生态工程中,“生态挑挖”強調兼顧清淤與環境保護,如避免破壞河床原生植被。
來源:《生态水利工程學》(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8年)
“挑挖”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字面解釋
“挑”指用工具或肩擔進行挖取的動作,“挖”即掘土。組合後多指具體的挖掘行為,常見于工程或軍事場景。例如《清會典事例》記載“挑穵戰壕長一千八十丈”,即指挖掘戰壕。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籍或曆史文獻,如《福惠全書》提到“不可挑挖,恐傷龍洩氣”,指開挖溝渠時需注意風水禁忌。
部分詞典(如)将其定義為成語,意為“挑選出最好的,剔除不好的”。但此用法在其他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安丘殘酒垂頭塌翅出庭費掉捎董帷對理鵝經娥魄法舸發市飛謡風絮分蜜腹地涪翁服汙膏疇逛逸孤高谏過鑒照鲛人泣珠椒闱解拆科鬥籍可是累趼柳芽龍旐輪廣曼理面議蜜蜂磨厲以須鳥覆危巢碰壺烹饪破費噗嗵戚切權家宂忙瑞龍腦搔爬色候僧録曬簟韶春稍物射決貪悭天欃銅打鐵鑄投放外虞晩伴兒武車嫌疑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