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微末之身。封建帝後自謙之詞。《漢書·武帝紀》:“朕以眇身承至尊,兢兢焉惟德菲薄,不明于禮樂,故用事八神。”《北齊書·神武帝紀下》:“以朕眇身,遇王武略,不勞尺刃,坐為天子。”《續資治通鑒·宋哲宗元祐三年》:“﹝十二月﹞甲寅,太皇太後詔曰:‘吾今以眇身率先天下,永惟臨禦之始,嘗敕有司,蔭補私親,舊無定限,自惟薄德,敢配前人!’”
“眇身”是古代帝王或後妃的自謙用語,表示“微末之身”,常見于诏書或史書記載。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使用語境
多用于帝王诏書或史書對帝王言行的記錄,例如:
文化内涵
這一表達體現了古代“君權天授”觀念下,帝王通過自謙來平衡權威性與道德形象的政治修辭手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書》《北齊書》等原始文獻。
《眇身》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微小、渺小的身軀。下面将對該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解釋。
《眇身》的拆分部首為目(mù),身(shēn),具有6個筆畫。
《眇身》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獻,現已被納入現代漢語詞典。對應的繁體字為「眇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眇身」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表現為筆畫的書寫順序和形狀上的差異,但整體意義保持不變。
1. 他是一個眇身細微的人,但他的思想卻是偉大的。
2. 她身形嬌小,眇身如蓮,卻有着強大的内心力量。
與「眇身」相關的組詞有:微小、柔弱、渺小、細小等。
「眇身」的近義詞包括:渺茫、渺小、渺無人煙、渺渺茫茫等。
「眇身」的反義詞包括:高大、強壯、雄偉、偉岸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