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身;栖止。《漢書·賈山傳》:“為宮室之麗至於此,使其後世曾不得聚廬而託處焉。” 元 王恽 《太乙三代度師先考王君墓表》:“至於聚廬託處,似疎而親,師弟子之兩間,傳度授受,實有父子之義焉。” 元 姚燧 《袁公神道碑》:“鄰境聞之,逾河而西,雖有良田美業不恤,願託處深谷者不可勝計。”
關于“讬處”一詞的解釋如下:
“讬處”由“讬”和“處”組成:
“讬處”屬于古漢語複合詞,字面意為“寄托或安置的處所”,常見于典籍或詩詞中,表示對精神或物質的依托。例如: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見,僅在仿古語境或特定文學創作中出現。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建議使用現代詞彙如“寄托之地”“安身之所”等。
若您是在古籍或詩詞中見到此詞,可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其具體含義。若為現代自創詞,建議明确語境或調整用詞以避免歧義。
讬處(tuōchǔ)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含有多種義項:
1. 指将事情交托給他人進行處理,委托或托付。
2. 指把物品寄放或放置在某個地方。
3. 指在親密關系或友情上建立信任。
4. 指由于遭受不公正待遇或損失而尋求幫助或安慰。
讬處的拆分部首是言,共有11個筆畫。
讬處是由“讬”和“處”兩個字組合而成。
“讬”是一個獨立的字,意為托付、委托。
“處”是一個常用的漢字,意為處理、安置。
讬處的繁體字為託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讬處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1. 他将自己的財産讬處給了最可信任的朋友。
2. 我們需要讬處這些文件到文件櫃裡。
3. 在婚姻中,我們應該相互讬處。
4. 她遇到了很多麻煩,需要人們的關懷和讬處。
組詞:讬婚(tuō hūn)、讬詞(tuō cí)、委讬(wěi tuō)。
近義詞:委托、寄托、寄存。
反義詞:自處理、自己動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