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王伐纣平話》卷下:“ 姜尚 因命守時,直鈎釣 渭水 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 尚 自言曰:‘負命者上釣來!’”後以“太公釣魚,願者上鈎”比喻心甘情願地上圈套。 毛6*澤6*東 《别了,司徒雷登》:“ 美國 人在 北平 ,在 天津 ,在 上海 ,都灑了些救濟粉,看一看什麼人願意彎腰拾起來。 太公 釣魚,願者上鈎。嗟來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太公釣魚,願者上鈎漢語 快速查詢。
“太公釣魚,願者上鈎”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和背景:
曆史背景
商朝末年,姜子牙(姜太公)因不滿纣王暴政,隱居渭水邊垂釣。他采用獨特的釣魚方式:直鈎無餌,鈎離水面三尺,并念道:“負命者上鈎來!”(意為“不怕命運的人就上鈎吧”)。這種反常舉動引起周文王姬昌的注意。
典故發展
姬昌三顧渭水,最終以誠意打動姜子牙出山輔佐,共同推翻商纣。元代《武王伐纣平話》最早記載這一故事,後衍生出“願者上鈎”的比喻。
該成語至今仍廣泛使用,既保留曆史典故的文化厚度,又具有適應現代語境的靈活解讀空間。
《太公釣魚,願者上鈎》是一句成語,意思是比喻有人勇于迎接各種困難和挑戰。
《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的拆分部首為鈎,表示此成語與“鈎”有關;拆分後的筆畫為17畫。
《太公釣魚,願者上鈎》這句成語的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典故。相傳太公望在漁夫面前搭起*********,以釣衆多魚類。漁夫們看到太公的技藝後紛紛請求上鈎,以顯示自己的水平。這個故事引申出願意主動迎接困難的意思,即願者上鈎。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是該成語的繁體字形式。
在古時候,《太公釣魚,願者上鈎》這句成語的簡體字寫法為《太公釣魚,願者上鈎》。
他知道這個任務非常困難,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主動申請,因為他是一個《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的人。
太公、釣魚、願者、上鈎
甘願受苦、心甘情願、樂意承擔
逃避困難、無動于衷、袖手旁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