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徒祈禱之台。
“凈壇”(jìng tán)是道教儀式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三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指道教徒祈禱所用的醮壇,通過灑法水、三上香等科儀步驟,滌除塵穢、奉請神明降臨,以實現信衆消災祈福或超度亡魂的目的。該詞由“淨”(清潔、淨化)和“壇”(祭祀場所)組合而成,字面含義為“潔淨的祭壇”。
宗教背景與功能
淨壇科儀形成于北宋末年,屬于道教齋醮活動的環節之一。其核心是通過音樂、咒訣和儀軌,将壇場轉化為神聖空間,為後續法事(如祈福、驅邪)做準備。此過程不僅具有宗教意義,其儀式音樂還被認為具有曆史藝術價值。
其他語境中的延伸
部分資料(如)提到“淨壇”可比喻修行者心無雜念、道德高潔的狀态,但這一用法未見于權威道教文獻或高可信度來源,可能是現代引申的文學化表達。主流解釋仍以道教儀軌為核心。
作為道教術語,“凈壇”主要指通過特定儀式潔淨的祭祀場所,是連接人神的重要媒介。其曆史可追溯至宋代,現代多用于描述道教法事的準備環節。
《凈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清潔寺廟或僧壇。其中,凈(jìng)意為清潔,壇(tán)指的是寺廟或僧壇。
《凈壇》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冖”和“土”,其中冖是上面的罩蓋部分,而土代表寺廟或土地。它的總筆畫數是13個。
《凈壇》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宗教和信仰文化。在古代,寺廟和僧壇被視為清淨之地,人們常常會進行清潔和淨化來表達對信仰的敬意。
《凈壇》的繁體字為「淨壇」。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凈壇》為例,古代漢字寫作「凈罈」。字形中的「壇」字在古代寫作「罈」,但意思相同。
1. *********每天早晚都會前往寺廟,用心清潔凈壇。
2. 作為僧侶,他負責打掃凈壇并維護寺廟的整潔。
1. 凈室:指清潔的房間。
2. 凈水:指幹淨的水,沒有雜質。
3. 凈化:指清潔使純淨,消除污染。
1. 清潔:指清除塵垢,使幹淨。
2. 整潔:指整齊、幹淨、沒有雜亂。
1. 髒亂:指不整潔,有污垢或雜亂。
2. 污染:指受到外部物質的不潔,破壞了原本的純淨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