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藝的一種。起源于 山東 西南部的農村,流行于 山東 及 華北 、 東北 的部分地區。以唱為主,間有說白。伴奏樂器有揚琴、墜琴等。
山東琴書是山東地區傳統曲藝形式,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定義與别稱
山東琴書又稱“小曲子”“唱揚琴”“改良琴書”等,以唱為主、說白為輔,結合音樂伴奏表演。其唱詞多為七字句,曲調包括鳳陽歌、垛子闆等。
起源與發展
發源于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間魯西南的菏澤(古曹州)地區,最初是農民自娛的“莊家耍”。1933年,藝人鄧九如等在天津演出時正式定名“山東琴書”,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表演形式與樂器
表演時通常由1至6人合作,主唱者兼奏揚琴,伴奏樂器還包括墜琴、筝、軟弓胡琴、三弦等,形成獨特的音樂風格。
流行區域
最初流行于山東農村,後擴展至華北、東北等地區,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曲藝品種。
如需了解具體曲目或傳承現狀,可參考相關非遺保護機構的公開資料。
《山東琴書》指的是一種傳統的音樂藝術形式,主要流行于山東省的琴曲。它是山東地區特有的一種民間音樂,以琴為主要樂器,配以歌唱和朗讀,表達着山東地區的風土民情和文化特色。
《山東琴書》的拆分部首為山、女、王,筆畫為13畫。
《山東琴書》一詞的來源是因為它起源于山東地區,所以被稱為山東琴書。它繼承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特點,又融入了山東地方音樂的風格,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形式。另外,《山東琴書》在繁體字中的書寫形式為「山東琴書」。
在古時候,漢字「山」的寫法較為簡化,隻有三個筆畫,而「東」的寫法也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東」字的寫法通常是将「一」字放在「口」字上方,形成類似口袋的形狀,表示太陽升起的方向。
他最喜歡聽《山東琴書》,每次都能感受到濃郁的山東文化氛圍。
山東音樂、琴曲、音樂藝術、民間藝術、文化特色
山東琴曲、山東音樂藝術
非山東琴書、西方音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