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山東琴書的意思、山東琴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山東琴書的解釋

曲藝的一種。起源于 山東 西南部的農村,流行于 山東 及 華北 、 東北 的部分地區。以唱為主,間有說白。伴奏樂器有揚琴、墜琴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山東琴書是中國北方重要的曲藝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山東省及周邊地區,因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它曆史悠久,表演形式多樣,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結合其藝術特征與文化價值進行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定位

山東琴書,又稱“小曲子”“揚琴戲”,是一種以坐唱形式為主,以揚琴為主導伴奏樂器,結合墜琴、筝、三弦等彈撥樂器的說唱藝術。表演者通常自彈自唱,分角色叙事,内容多取材于民間故事、曆史傳說和日常生活,語言通俗生動,富有鄉土氣息。


二、曆史淵源

山東琴書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間(18世紀中葉),由魯西南菏澤、濟甯等地的民間小曲發展而來。早期為文人雅士自娛的“琴筝清曲”,後吸收地方戲曲元素,逐漸演變為職業性演出形式。20世紀30年代進入興盛期,形成以商業興、關雲霞為代表的“東路琴書”和以鄧九如為代表的“北路琴書”兩大流派。


三、藝術特征

  1. 音樂結構

    唱腔屬闆腔體與曲牌體結合,常用曲牌包括【鳳陽歌】【垛子闆】【上河調】等。音樂風格質樸流暢,節奏明快,依情節需要靈活轉換闆式。

  2. 表演形式

    分單口、對口、群口三種。演員分持樂器,邊奏邊唱,兼有說白。角色分工明确,通過聲腔變化表現不同人物,如旦角婉轉、丑角诙諧。

  3. 語言特色

    使用山東方言,唱詞多七字句、十字句,押韻靈活,善用俚語、歇後語,兼具叙事性與抒情性。代表曲目有《梁祝下山》《白蛇傳》等。


四、文化價值與傳承

2006年,山東琴書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編號Ⅴ-33),其價值體現在:


參考資料:

  1. 《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山東卷》(中國ISBN中心,1995年)
  2.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圖典》(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
  3. 《山東地方曲藝概述》(山東省文化廳編,齊魯書社,2012年)

網絡擴展解釋

山東琴書是山東地區傳統曲藝形式,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1. 定義與别稱
    山東琴書又稱“小曲子”“唱揚琴”“改良琴書”等,以唱為主、說白為輔,結合音樂伴奏表演。其唱詞多為七字句,曲調包括鳳陽歌、垛子闆等。

  2. 起源與發展
    發源于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間魯西南的菏澤(古曹州)地區,最初是農民自娛的“莊家耍”。1933年,藝人鄧九如等在天津演出時正式定名“山東琴書”,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3. 表演形式與樂器
    表演時通常由1至6人合作,主唱者兼奏揚琴,伴奏樂器還包括墜琴、筝、軟弓胡琴、三弦等,形成獨特的音樂風格。

  4. 流行區域
    最初流行于山東農村,後擴展至華北、東北等地區,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曲藝品種。

如需了解具體曲目或傳承現狀,可參考相關非遺保護機構的公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達愛情拜佛璧釭搏攫乘淩乘軒鶴車旗楚人弓擔待佃契點用動行都盧橦風吹草動風篁嶺簠簋之風撫揉供冀工人周刊漢法耗眊紅帶霍索雞缸禁戶荩箧均適陋識貌合情離滅此朝食暮想朝思牛埭瓯飯瓢飲蓬莪荗遷放奇絕青燈黃卷嬛佞窮夜屈賈掃軌璱璱砂石升列聖智赦釋詩闆説谏談訴讨換陶土銅盆帽徒勞無益托契文東武西詳交縣藜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