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慮畏懼。《魏書·郭祚傳》:“人生有運,非可避也。但當明白當官,何所顧畏。” 明 劉基 《郁離子·養鳥獸》:“絶其所欲,強之以其所不欲,迫之而使從。其果心悅而誠服耶?其亦有所顧畏而不得已耶?”
“顧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析:
一、釋義 “顧畏”指因顧慮而産生的畏懼心理,強調因有所顧忌而不敢輕易行動。該詞常用來描述人在面對複雜情境時,因權衡利弊或擔憂後果産生的雙重情緒。
二、出處與例句
三、字義分解
該詞多用于文言或書面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但可通過“顧慮重重”“畏首畏尾”等短語表達相似語義。
《顧畏》是一個動詞短語,意思是害怕、擔心、憂慮,對某事或某物持謹慎、戒備的态度。
《顧畏》的部首拆分為“亻”和“言”,其中部首“亻”表示人,而部首“言”表示相關的意義。這個詞總共有13畫。
《顧畏》起源于古代漢語,出自《莊子·養生主》:“目無所見,耳無所聽,心無所感,壽玄矣。若有所蹈,若顧畏者,目不輒見,耳不輒聽。故顧畏者壽玄矣。”意思是保持内心平和,不受外界幹擾和困擾,可以延年益壽。
《顧畏》的繁體字為「顧畏」。
《顧畏》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态也稍有變化。然而,整體的意義和拼寫并未改變。
以下是一些使用《顧畏》的例句:
- 他時常顧畏自己的前途,并為此感到焦慮。
- 經曆了一次失敗後,她開始顧畏失敗的可能,變得小心謹慎。
- 面對這個未知的處境,他感到顧畏,但還是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
與《顧畏》相關的詞彙有:
- 顧慮:表示對某事擔心、憂慮。
- 畏懼:指因害怕而退縮、恐懼。
- 憂慮:表示憂心、擔憂。
近義詞:擔憂、憂慮。
反義詞:放開、大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