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下午三時。
上晡是古代中國特有的時間劃分概念,屬于十二時辰制中“申時”(約今15:00-17:00)的前半段,相當于現代時間的下午3點至4點之間。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晡”的本義
“晡”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申時食也”,指古人申時進餐的習俗。後引申為申時的代稱,如《玉篇·日部》載:“晡,申時也。”
來源:《說文解字注》《玉篇》。
“上晡”的時段劃分
漢代将申時細分為“上晡”“下晡”兩段(見《漢書·天文志》)。上晡對應申時之初(約15:00-16:00),下晡則為申時之末(16:00-17:00)。此劃分與日晷投影或漏刻計時相關,體現古代天文曆法的精密性。
來源:《漢書·天文志》《中國古代計時儀器通論》。
史籍記載
《史記·天官書》載“旦至食,食至日昳,昳至晡,晡至下晡”,明确将“晡”與“下晡”并列,佐證時段細分。
來源:《史記·天官書》。
文學應用
杜甫《徐步》詩雲:“荒庭日欲晡”,王維《贈吳官》亦有“上晡行飯下晡眠”之句,均以“晡”指申時,而“上晡”更強調具體時段。
來源:《杜詩詳注》《王右丞集箋注》。
來源:《白虎通義疏證》。
“上晡”是古代申時(15:00-17:00)的前半段,承載了農耕文明的時間管理智慧與飲食文化特征。其定義需結合天文、曆法、文獻三重維度,是漢語時間詞系統化的典型例證。
根據現有資料,“晡”是一個古代時間單位,讀作“bū”,對應現代時間的申時,即下午3點至5點。在古漢語中,“上晡”可理解為:
具體時段劃分
按照古代将時辰細分的習慣,“上晡”可能指申時的前半段(約下午3點至4點)。類似劃分如“中日”指正午,“下晡”指申時後半段(4點至5點)。
詞源解析
提示:由于該詞現代使用極少,更多古籍用例需查閱《說文解字》《淮南子》等文獻。當前解釋主要基于傳統時辰劃分邏輯。
暗室屋漏寶方飽以老拳八旗兵閉關自主哔啰擘李參五涔灂除陌錢啜咀骴禁崔徽麤紃搭剌倒剪典禮底兒掉東箭南金動之以情杜陵布衣惡取笑飛淙榧子焚券關廛含垢包羞嫁子激節寄居官橘露開榮嘅歎苦劇連謀黎山老姆埋伏妙飾明辯蓂莢畔喭樸辭啓才啓路輕靡親子鑒定劬精蝚蝯乳膏適當其時使心作幸受服熟料四面碰壁粟紅貫朽談僧探知停蹤同心苣曦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