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掌政事。《續資治通鑒·南宋理宗端平二年》:“ 了翁 在朝凡六月,前後二十餘疏,皆當世急務。帝将引以共政,而忌者相與合謀排擯之,且言 了翁 知兵體國,乃命出視師。”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二編第二章第四節:“和 商 王一同掌握國家大權的還有其他一些大族的族長…… 商 王 盤庚 曾經對當時的貴族統治階級講話,指出他們的祖先和 商 的先王有‘胥及逸勤’的‘共政’關系。”
“共政”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共同執政或共掌政事,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多個政治實體或人物共同管理國家事務,強調權力共享與協作治理。例如古代君主與重臣、貴族之間的聯合執政模式。
在當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多方協作管理公共事務,例如1950年中共政務院發布的土地改革指示中體現的集體決策模式。但需注意,現代用法多基于曆史詞義的類比,而非嚴格政治學術語。
“共政”一詞源自曆史文獻,核心是權力共享的治理模式,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合作場景。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續資治通鑒》及商周曆史研究資料。
《共政》是一個成語,意指共同治理和管理政務的政治制度或政權。它代表了集體參與和民主共治的方式。
《共政》的部首是“㫃”,總筆畫數為10畫。
《共政》作為一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現代漢語書面表達中,一般使用簡體字來表示,沒有繁體字形式。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由于字形的演變和變異,可能存在與現代簡體字有所差異的寫法。然而,對于《共政》這個詞來說,具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未有相關文獻記載。
1. 在共政下,人民的利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2. 共政為社會發展帶來了秩序和穩定。
共治、共同治理、政策共治
集體決策、民主治理、協商民主
獨裁統治、個人專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