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太公钓鱼,愿者上鈎的意思、太公钓鱼,愿者上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太公钓鱼,愿者上鈎的解释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 姜尚 因命守时,直钩钓 渭水 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 尚 自言曰:‘负命者上钓来!’”后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毛6*6*东 《别了,司徒雷登》:“ 美国 人在 北平 ,在 天津 ,在 上海 ,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 太公 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太公钓鱼,愿者上鈎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汉语成语,其现代标准写法为“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它源自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典故,具有深刻的寓意。

  1. 字面意思与核心寓意:

    • 字面:姜太公(姜子牙)用直钩且不挂鱼饵的方式在渭水边钓鱼,口中念道:“愿意上钩的鱼儿,就自己来吧。”
    • 寓意:比喻心甘情愿地落入他人设下的圈套或自愿去做某事。它强调事情的发生并非出于强迫,而是当事人出于某种目的或原因主动选择的结果。常带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意味,即双方是自愿的。
  2. 历史典故来源: 这个成语典出《史记·齐太公世家》。商朝末年,姜子牙(姜尚,字子牙,尊称太公望,后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建周)怀才不遇,隐居在渭水(今陕西宝鸡磻溪)之滨。他钓鱼的方式与众不同:用的是直钩(而非弯曲的鱼钩),并且离水面三尺高,钩上也不放鱼饵。他一边钓鱼一边说:“负命者上钩来!”(大意是:愿意的,就上钩来吧!)这种奇特的钓鱼方式引起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姬昌的注意。文王认为此人非同凡响,于是主动上前攀谈,发现姜子牙是难得的治国安邦之才,便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姜子牙最终帮助周室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

  3. 用法与引申:

    • 在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常用于形容设局者看似无意或提供某种机会,而参与者明知是计或机会渺茫,却仍然主动选择参与的情况。
    • 它强调行为的“自愿性”,有时也暗含对设局者高明手段的赞叹(如姜太公的“钓”实为“钓”明君),或对自愿入局者心态的刻画(如追求某种目标不惜代价)。
    • 例句:
      • 他开出的条件如此苛刻,居然还有人应聘,真是“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这种骗术并不高明,上当的人大多是贪小便宜,可谓“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和背景:

一、基本释义

二、出处与典故

  1. 历史背景
    商朝末年,姜子牙(姜太公)因不满纣王暴政,隐居渭水边垂钓。他采用独特的钓鱼方式:直钩无饵,钩离水面三尺,并念道:“负命者上钩来!”(意为“不怕命运的人就上钩吧”)。这种反常举动引起周文王姬昌的注意。

  2. 典故发展
    姬昌三顾渭水,最终以诚意打动姜子牙出山辅佐,共同推翻商纣。元代《武王伐纣平话》最早记载这一故事,后衍生出“愿者上钩”的比喻。

三、延伸含义

四、用法示例

  1. 文学引用:清代小说《风月梦》用此语形容情感关系中的自愿原则。
  2. 日常场景:常见于形容营销策略(如“这种促销完全是太公钓鱼”)、人际交往等自愿性行为。

五、字形与读音

该成语至今仍广泛使用,既保留历史典故的文化厚度,又具有适应现代语境的灵活解读空间。

别人正在浏览...

阿老败衣本柢播获踩高竿衬履尺地赤嵌楼出口伤人撺瞒敌斗冬季作物都保杜渐防萌杜田富贾浮漂干办公事孤峻国乱好生之德胡猜诲诱湖山集谋敬羡锦綉前程极玄局躬老衍龙怪马嚼环漫理满腔子冒当明彻耐苦女真文棚阁朴鲠凭凌桥台起码清茗亲近秋溜栖拙羣子三好两歹少半豕圈淑恶水盏挑鬓头透信顽騃徍徥五苍吾曹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