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璅尾”。1.《詩·邶風·旄丘》:“瑣兮尾兮,流離之子。” 朱熹 集傳:“瑣,細;尾,末也。流離,漂散也……言 黎 之君臣,流離瑣尾,若此其可憐也。”後以“瑣尾”謂颠沛流離,處境艱難。 康有為 《複山東孔道會書》:“曾于戊戌進呈各書……不幸 堯 台幽囚, 秦 焚遂至。餘生瑣尾,絶域流亡。”
(2).指颠沛困頓中的人。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射策》:“看瑣尾啼饑衆紛擾,惟改柱張絃,掄才訪道。”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可憐仳離瑣尾,大都内地殘黎。” 清 孫枝蔚 《憶十三弟穉發時方議諸商助饷聞已入城》詩:“無才安瑣尾,有命等泥沙。”
(3).瑣碎,零碎。 宋 洪邁 《容齋續筆·龍筋鳳髓判》:“《僉載》紀事,皆瑣尾擿裂,且多媟語。”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五:“《毛詩》‘瑣尾’二字, 鄭 箋:‘美好也。’今亦為瑣碎之詞。”
(4).猶猥瑣。 明 唐順之 《答江五坡提學》:“今學官璅尾自卑,嗜利無比,人人相師,靡然一風。”
“瑣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曆史演變和具體用法理解:
颠沛流離,處境艱難
出自《詩經·邶風·旄丘》:“瑣兮尾兮,流離之子。”朱熹注解“瑣”為細小,“尾”為末端,形容黎國君臣流離失所的困頓狀态。後引申為形容人漂泊困苦,如康有為《複山東孔道會書》中“餘生瑣尾,絕域流亡”即用此意。
指代困頓之人
明清文獻中常以“瑣尾”代指颠沛流離的百姓,如陳夢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提到“可憐仳離瑣尾,大都内地殘黎”。
瑣碎繁雜之事
現代用法中,“瑣尾”可形容零碎、無意義的瑣事,表達對繁雜細節的厭煩,如“生活中瑣尾不斷,令人疲憊”。
猥瑣或零碎
少數文獻中,“瑣尾”也指言行猥瑣(如《容齋續筆》),或描述事物零碎(如洪邁評《僉載》内容“瑣尾擿裂”)。
“瑣尾”本義側重困頓漂泊,後衍生出瑣碎、繁雜之意。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古典文獻中多指艱難處境,現代口語可能偏向瑣事。建議參考權威詞典或具體上下文進一步辨析。
瑣尾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零碎、繁瑣、瑣碎。表示事物雜亂無章,複雜而瑣細。
《說文解字》中将瑣尾的部首歸為玉,共12個筆畫。
瑣尾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使用可以追溯至《漢書·律曆志》。在古代,在錢币的一頭刻有圖案,稱為“頭”,而刻有紋路的另一頭被稱為“尾”。後來,“尾”這個詞被引申為指物事的零散、繁瑣的部分,進而演變成今天的“瑣尾”。
繁體字為縮尾。
在古代,瑣尾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多使用繁體字形。具體寫法為“璅尾”或“璅縮尾”。璅是古代一種玉制品。
1. 生活瑣尾雜,抽出時間休閑放松是非常重要的。
2. 想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須疏理瑣尾,專注于重要任務。
1. 瑣尾紛雜
2. 瑣尾纏身
3. 瑣尾無休
繁雜、複雜、細緻
簡單、簡約、明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