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所緣的意思、所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所緣的解釋

(1).所憑借的。《淮南子·說林訓》:“城成於土,木直於下,非有事焉,所緣使然。”

(2).佛教語。謂心識為能緣,心識的對象為“所緣”。 唐 普光 《俱舍光記》二:“緣謂攀緣,心心所法名能緣,境是所緣。”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九講:“能緣和所緣,主觀和對象,都是空幻不實的,這還是屬于般若的思想,隻講求‘色心平等’,而并強調以心為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所緣”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解析

“所緣”是一個具有深厚哲學與宗教背景的漢語詞彙,尤其在佛教典籍中使用廣泛。其核心含義指心識活動所指向、依賴或攀附的對象。以下從詞典學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與構詞


二、核心釋義(佛教哲學語境)

在佛教唯識學等體系中,“所緣”具有精确的哲學定義:

  1. 心識的對象:指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或八識(含末那識、阿賴耶識)在活動時,必然要有一個作用的對象。例如:
    • 眼識的“所緣”是顔色與形狀(色境);
    • 耳識的“所緣”是聲音(聲境);
    • 意識的“所緣”是概念、思想(法境)。
  2. 認知活動的必要條件:心識的生起必須依賴于“所緣”,沒有對象,認知活動就無法産生。如《成唯識論》所言:“識生必有所緣”。
  3. 與“能緣”相對:“能緣”指具有認知能力的主體(心識本身),“所緣”則是該主體認知的對象。二者構成認識活動的基本結構。

三、引申與一般用法

在非專業語境或現代漢語中,“所緣”的使用較少,但可理解為: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電子版):明确将“所緣”釋義為“所依靠的;所攀緣的”。該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 訪問《漢語大詞典》
  2.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對“所緣”有詳細佛學釋義:“心識向彼,為彼所縛,名為所緣。如眼識緣色,色即是眼識之所緣也。” 這是研究佛教術語的經典辭書。 [參考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條目]
  3.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編):解釋為“心識所攀緣的境界或事物”。該書是普及佛教知識的常用工具書。
  4.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雖未直接收錄“所緣”詞條,但對“所”字結構和“緣”字的釋義是理解該詞的基礎。該詞典是現代漢語規範使用的國家标準。 [訪問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官網了解詳情]

五、總結

“所緣”是一個源自佛教哲學的複合詞,核心指心識活動所依賴、指向的客體對象。它深刻反映了佛教對認識活動結構的分析,強調認知主體與客體不可分割的聯繫(“能所”關系)。在現代漢語中雖不常用,但在研究佛教思想、古典哲學及特定語境下理解人物心理時,仍是關鍵概念。其含義的精準把握需結合具體的哲學或宗教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所緣”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結合不同來源的文獻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1. 字面含義
    指“所憑借的”,即事物形成或存在的基礎條件。如《淮南子·說林訓》中的例子:“城成於土,木直於下,非有事焉,所緣使然”,意為城牆因土而築成,木材因自然生長而直立,并非刻意為之,而是憑借自然條件形成的。

二、佛教術語

在佛教哲學中,“所緣”與“能緣”相對,是心識活動的核心概念:

  1. 定義與關系

    • 能緣:指心識(如眼識、耳識等)的認知能力。
    • 所緣:指心識所認知的對象,即六根(感官)對應的六境(色、聲、香、味、觸、法),如眼識以色為對象,耳識以聲為對象等。
    • 兩者關系:所緣是心識生起的因,且被心識所執取。例如《俱舍論》提到“緣謂攀緣,心心所法名能緣,境是所緣”。
  2. 不同宗派的解釋

    • 俱舍宗(六識說):認為所緣僅限于六境,對應前六識的認知範圍。
    • 法相宗(八識說):進一步提出第七識(末那識)緣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第八識則緣種子、身體、器世界三者。此外,法相宗主張“萬法唯心”,認為所緣的六境本質是第八識業力變現的影像。
  3. 内外所緣的擴展

    • 外所緣:外在物質世界(五塵)。
    • 内所緣:内在心理活動(情緒、觀念等),如快樂、嗔恨等。

三、哲學意義

佛教通過“所緣”概念強調主客觀的依存性與空性。呂澂在《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指出,能緣(主觀)與所緣(對象)均是空幻不實的,屬于般若思想中的“色心平等”觀。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宗派的具體差異,中提到的《俱舍論》《成唯識論》等經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耨達池安稅拔趙幟易漢幟背公營私北陰畢剝避三舍側言撦拽赤葛戳份兒出世作地震計二十八舍放逸吠日扶風頫覽符婁伏路負輸幹符高柯弓裘恭喜發財龜背錦還業後素華表皇樹誨讓混飯活路賤胚柬汰金蜩計食九族饋食撩虎須眉史民累木上座褭娉貧寒譴怒輕赍清錢秦規清意請纓榷賦聖規通律童心屯莊頑查甕盡杯幹下管吸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