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lunteer for the army;submit a request for a military assignment] 請求交給殺敵任務;自請從軍報國
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羁南越王而緻之阙下。——《漢書·終軍傳》
《漢書·終軍傳》載:“ 南越 與 漢 和親,乃遣 軍 使 南越 ,説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諸侯。 軍 自請:‘願受長纓,必羈 南越王 而緻之闕下。’”後以“請纓”指自告奮勇請求殺敵。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别序》:“無路請纓,等 終軍 之弱冠;有懷投筆,愛 宗慤 之長風。” 明 何景明 《武昌聞邊報》詩:“先帝恩深能養士,請纓誰為繫 樓蘭 。” ********* 《盛夏閑居讀唐宋以來各家詩仿漁洋例成詩·陸劍南》:“慷慨淋漓 老學庵 ,請纓無路隻清談。”
“請纓”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既有傳承又有擴展。以下是詳細解釋:
本義:
“請纓”最早出自《漢書·終軍傳》。漢武帝時,終軍自請出使南越,稱“願受長纓,必羁南越王而緻之阙下”,意為用一根長繩将南越王綁至朝廷。這裡的“纓”指繩索,後引申為主動請求承擔重任,尤指軍事任務。
主動擔當
指自告奮勇請求承擔某項任務,常見于報效國家或完成重要使命的場景。例如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即表達壯志未酬的遺憾。
文學意象
在古典詩詞中,“請纓”常象征建功立業的豪情,如祖詠的“論功還欲請長纓”,體現詩人渴望上陣殺敵的決心。
廣義擴展:
現代語境中,“請纓”不僅限于軍事領域,還可用于職場、生活等場景,表示主動申請參與某項工作或解決難題。例如:“他主動請纓負責項目攻堅”。
“請纓”既承載了曆史典故的文化内涵,又在現代語言中演變為積極擔當的代名詞。
請纓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為主動請命或自願承擔任務。它由“請”和“纓”兩個字組成。
請(qǐng)是由“言”部和“青”部組成的。其中,“言”是表示語言的意思,“青”則是表示鞍帶革命。意為用言語來向上級請示或請求。
纓(yīng)是由“纟”部和“盈”部組成的。其中,“纟”是表示纖維的意思,“盈”則是表示充滿的意思。意為帶子、繩子,引申為鞍缰繩。
請纓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的軍隊中。士兵在圖窮匕見的情況下,會主動請戰,表示願意為國家、為民族負責。這種勇于擔當的精神,形成了“請纓”的含義。
在繁體字中,「請纓」的寫法與簡體字并沒有太大差異。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使用的是「請纕」的形式。其中,「纕」與「纓」發音相同,意思也是一樣的。
例句:
1. 他聽到這個消息後,毫不猶豫地請纓參加這次救援行動。
2. 在困境中,我們需要勇于請纓的人,來擔當重任。
組詞:請戰、請托、請命、請求、請願。
近義詞:主動承擔、自願負責、主動請戰。
反義詞:消極逃避、袖手旁觀、回避責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