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上座的意思、木上座的詳細解釋
木上座的解釋
對木制手杖的戲稱。《景德傳燈錄·杭州佛日和尚》:“ 佛日 禪師 見 夾山 , 夾山 問:‘什麼人同行?’師舉拄杖曰:‘唯有木上座同行耳!’” 宋 蘇轼 《送竹幾與謝秀才》詩:“留我同行木上座,贈君無語竹夫人。”
詞語分解
- 木的解釋 木 ù 樹類植物的通稱:樹木。喬木。灌木。木石(樹木和石頭,喻沒有知覺和情感的東西)。緣木求魚。 木料、木制品:木材。木器。木刻。木匠。木已成舟。 棺材:棺木。 質樸:木讷(樸實遲鈍)。 呆笨:木雞。
- 上座的解釋 受尊敬的席位;上首的座位詳細解釋見“ 上坐 ”。.指戲院、茶館、飯館等處有顧客到來。 老舍 《茶館》第三幕:“ 鄒福遠 :‘怎樣啊? 王掌櫃 !晚上還添評書不添啊?’ 王利發 :‘試驗過了,不行!光
專業解析
"木上座"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尤其多見于佛教典籍和古典文獻,其含義可從字面及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一、 字面釋義
- 木: 指材質為木材、木頭。
- 上座:
- 本義指地位尊貴、受尊敬的席位或坐在該席位的人(如僧侶中的長老)。
- 引申為對德高望重者或重要器物的尊稱。
- 合義: 字面上可理解為“木制的、尊貴的座位”或“尊貴的木制品”。
二、 引申義與特指(佛教語境)
在佛教禅宗典籍中,“木上座”是一個特指,是對僧人隨身攜帶的“手杖”或“禅杖”的一種拟人化、帶有敬意的雅稱。其核心含義為:
- 指代對象: 即僧人所用的手杖、拄杖、禅杖。
- 拟人敬稱: 将手杖尊稱為“上座”,賦予其人格化色彩,體現了禅宗語言生動幽默、物我平等的特點。手杖伴隨僧人雲遊行腳,輔助修行,如同一位沉默寡言、忠實可靠的同行道友或侍者。
- 修行象征: 手杖是僧人遊方參禅、跋山涉水的必備之物,象征着行腳修行的曆程,是禅僧身份和修行生活的标志之一。
典故出處與引用:
此稱多見于禅宗語錄和公案:
- 宋代道原所著禅宗史書《景德傳燈錄》卷十記載:“師(指趙州從谂禅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 其中雖未直接出現“木上座”,但後世常以此公案精神理解禅宗對日用器物的态度。
- 更直接的記載可見于宋代普濟所編《五燈會元》等禅宗典籍。例如,常有禅師以“木上座”指代手杖,如某僧問如何是佛,禅師或舉起手杖答:“識得木上座麼?”意指佛法不離日常,即在當下所用之物中體現。具體出處可參考《五燈會元》相關章節(如卷四、卷十八等有提及類似用法)。
- 明代《指月錄》等亦有類似記載。
“木上座”一詞,在普通漢語語境中可解作尊貴的木制坐具或器物,但其最經典、最特定的含義源于佛教禅宗,是對僧人“手杖/禅杖”的一種拟人化、帶有親切與敬意的雅稱,體現了禅宗将修行融入日常、物我一如的精神境界。
參考資料:
- 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 典故出處:《景德傳燈錄》(宋·道原)、《五燈會元》(宋·普濟)、《指月錄》(明·瞿汝稷)等禅宗典籍。具體章節請查閱相關古籍或權威點校本(如中華書局版)。
網絡擴展解釋
“木上座”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
一、對木制手杖的戲稱
-
基本含義
指用木頭制成的手杖,常被文人雅士以拟人化方式戲稱為“座上之客”。這種用法多見于古代文學作品,體現了一種幽默或風雅的表達方式。
-
文學典故
宋代蘇轼在《送竹幾與謝秀才》一詩中寫道:“留我同行木上座,贈君無語竹夫人。”此處“木上座”與“竹夫人”(竹席的别稱)對仗,均以拟人化手法指代日常用品,展現了文人的趣味。
二、民間故事引申含義(較少見)
部分資料提到“木上座”可能源自民間故事,形容因座位不足而臨時坐在木頭上的人,比喻暫時沒有合適的位置或待遇。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個别來源的引申解釋。
- 核心意義:以木杖的戲稱為主,常見于詩詞或禅宗語錄中。
- 注意: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優先參考文學或曆史文獻中的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阿多安濟坊聱牙戟口熬炙白義徧讀餅肥冊玺抄取捶骨瀝髓璗琫惰農幡薄泛灑耿餅橫川狠聲紅彩渾茫剿絶胫衣禁瘮集束橛株駒巨鹿侯駿圖口引快棱憎苦莘勞役樂園靈鲲離弦走闆魯雉貿名貌是心非扪足泯玷鳴機嘛呢旗目睜口呆排出液矉頞品藍聘用制潛計陗陿欺惑情操清涕去僞存真汝窰韶容審校受祚順比說家停辦無價之寶遐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