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缘的意思、所缘的详细解释
所缘的解释
(1).所凭借的。《淮南子·说林训》:“城成於土,木直於下,非有事焉,所缘使然。”
(2).佛教语。谓心识为能缘,心识的对象为“所缘”。 唐 普光 《俱舍光记》二:“缘谓攀缘,心心所法名能缘,境是所缘。”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九讲:“能缘和所缘,主观和对象,都是空幻不实的,这还是属于般若的思想,只讲求‘色心平等’,而并强调以心为主。”
词语分解
- 所的解释 所 ǒ 处,地方:住所。哨所。场所。处所。 机关或其他办事的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 量词,指房屋:一所四合院。 用在动词前,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所部(所率领的部队)。所谓(.所说的;.某些人所说
- 缘的解释 缘 (緣) á 因由,因为:缘由。缘何(为何,因何)。缘故。缘起。 * 认为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缘分(坣 )。化缘。姻缘。一面之缘。 沿,顺着:缘
专业解析
“所缘”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解析
“所缘”是一个具有深厚哲学与宗教背景的汉语词汇,尤其在佛教典籍中使用广泛。其核心含义指心识活动所指向、依赖或攀附的对象。以下从词典学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字义分解与构词
- “所”:古汉语助词,与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所”字结构),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处所或结果。如“所见”指看到的东西。
- “缘”:本义指衣服的边饰,引申为攀援、依靠、凭借、原因、条件等义。在佛教哲学中,“缘”特指事物生起、存在的条件或关系(缘起)。
- “所缘”:即“心识所攀缘(依赖、指向)的对象”。它强调认知主体(心、识)与认知客体(对象)之间的指向性关系。
二、核心释义(佛教哲学语境)
在佛教唯识学等体系中,“所缘”具有精确的哲学定义:
- 心识的对象:指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或八识(含末那识、阿赖耶识)在活动时,必然要有一个作用的对象。例如:
- 眼识的“所缘”是颜色与形状(色境);
- 耳识的“所缘”是声音(声境);
- 意识的“所缘”是概念、思想(法境)。
- 认知活动的必要条件:心识的生起必须依赖于“所缘”,没有对象,认知活动就无法产生。如《成唯识论》所言:“识生必有所缘”。
- 与“能缘”相对:“能缘”指具有认知能力的主体(心识本身),“所缘”则是该主体认知的对象。二者构成认识活动的基本结构。
三、引申与一般用法
在非专业语境或现代汉语中,“所缘”的使用较少,但可理解为:
- 所依靠的条件或凭借。
- 心思、情感所牵系、关注的对象。
四、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电子版):明确将“所缘”释义为“所依靠的;所攀缘的”。该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权威工具书。 访问《汉语大词典》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对“所缘”有详细佛学释义:“心识向彼,为彼所缚,名为所缘。如眼识缘色,色即是眼识之所缘也。” 这是研究佛教术语的经典辞书。 [参考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条目]
-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编):解释为“心识所攀缘的境界或事物”。该书是普及佛教知识的常用工具书。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未直接收录“所缘”词条,但对“所”字结构和“缘”字的释义是理解该词的基础。该词典是现代汉语规范使用的国家标准。 [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官网了解详情]
五、总结
“所缘”是一个源自佛教哲学的复合词,核心指心识活动所依赖、指向的客体对象。它深刻反映了佛教对认识活动结构的分析,强调认知主体与客体不可分割的联系(“能所”关系)。在现代汉语中虽不常用,但在研究佛教思想、古典哲学及特定语境下理解人物心理时,仍是关键概念。其含义的精准把握需结合具体的哲学或宗教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所缘”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结合不同来源的文献解释如下:
一、基本词义
- 字面含义
指“所凭借的”,即事物形成或存在的基础条件。如《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例子:“城成於土,木直於下,非有事焉,所缘使然”,意为城墙因土而筑成,木材因自然生长而直立,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凭借自然条件形成的。
二、佛教术语
在佛教哲学中,“所缘”与“能缘”相对,是心识活动的核心概念:
-
定义与关系
- 能缘:指心识(如眼识、耳识等)的认知能力。
- 所缘:指心识所认知的对象,即六根(感官)对应的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如眼识以色为对象,耳识以声为对象等。
- 两者关系:所缘是心识生起的因,且被心识所执取。例如《俱舍论》提到“缘谓攀缘,心心所法名能缘,境是所缘”。
-
不同宗派的解释
- 俱舍宗(六识说):认为所缘仅限于六境,对应前六识的认知范围。
- 法相宗(八识说):进一步提出第七识(末那识)缘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第八识则缘种子、身体、器世界三者。此外,法相宗主张“万法唯心”,认为所缘的六境本质是第八识业力变现的影像。
-
内外所缘的扩展
- 外所缘:外在物质世界(五尘)。
- 内所缘:内在心理活动(情绪、观念等),如快乐、嗔恨等。
三、哲学意义
佛教通过“所缘”概念强调主客观的依存性与空性。吕澂在《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指出,能缘(主观)与所缘(对象)均是空幻不实的,属于般若思想中的“色心平等”观。
如需进一步了解佛教宗派的具体差异,中提到的《俱舍论》《成唯识论》等经典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彪发传空出器从兹磋跌调审跌停板耳耳坊刻风月主否决权扶榇干尽高閈官树骨董囊古香和文回肠百转秽迹呪餬刷江关见几荐誉家鼠夹桚惊起梁尘进帐忌忤孔情周思狂欢拉舌头离乡背井黎装律风马当曼漶曼声甿黎明光烁亮冥通泡汤蜱蛸弃好背盟欺诳乞养栖意攘肱丧覆受冷疏瀹司怪停驾五木洿辱梧子响冷冷衔联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