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逸的意思、放逸的詳細解釋
放逸的解釋
(1).放縱逸樂。《逸周書·時訓》:“蜩不鳴,貴臣放逸。” 朱右曾 校釋:“放逸,放縱晏佚。” 清 王錫振 《<嬃砧課誦圖>序》:“日惴惴於悲思憂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
(2).豪放不羁。《南史·張充傳》:“言論放逸,一坐盡傾。”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于鹄》:“有詩甚工,長短間作,時出度外,縱橫放逸,而不陷于疎遠,且多警策。”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文三橋》:“意氣放逸,旁若無人。”
(3).離散;失散。《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忽遷化而不反兮,魂放逸以飛揚。” 北齊 劉晝 《新論·防欲》:“人有牛馬放逸不歸,必知收之。” 宋 曾鞏 《<陳書目錄>序》:“世統數更,史事放逸。” 明 李東陽 《<嘉興府志>序》:“ 東漢 以降,記載日益繁,而放逸磨滅,不可勝計。”
(4).佛教謂不守佛門規矩。 唐 白居易 《東都聖善寺缽塔院主智如和茶毗幢記》:“大師自出家至即世……施法行化者五十五載,而身相長大,面相端嚴,心不放逸,口無戲論。”
詞語分解
- 放的解釋 放 à 解脫約束,得到自由:把籠子裡的鳥放了。放膽。放誕。放任。放肆。放歌。放懷。豪放。釋放。 散(刵 ):放工。放假。放學。放晴(陰雨後轉晴)。 帶牲畜到野外去吃草:放牧。放羊(亦喻任其自由行動,放
- 逸的解釋 逸 ì 跑,逃跑,逃逸。奔逸。 散失:逸散。逸史。逸事。逸聞。 安閑,安樂:安逸。逸樂(安樂)。以逸待勞。閑情逸緻。 超過一般:超逸。逸興(宯 )(超逸豪放的興緻)。逸趣。逸緻。逸品(超脫絕俗的藝術品
網絡擴展解釋
“放逸”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四方面理解:
一、基本釋義
- 放縱逸樂
指行為上不加約束,沉迷享樂。例如《逸周書》提到“貴臣放逸”,即指權貴放縱享樂。
- 豪放不羁
形容性格或藝術風格灑脫自由,不受拘束。如元代《唐才子傳》稱于鹄的詩“縱橫放逸”,即贊其豪邁灑脫。
- 離散、失散
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分散、流落的狀态。如《漢書》中“魂放逸以飛揚”,即指魂魄離散。
二、佛教釋義
在佛教語境中,“放逸”指不守戒律、懈怠修行的狀态,與“攝持”(專注修行)相對。佛家強調“慎勿放逸”,即警示修行者不可松懈。
三、文學與藝術中的應用
常用于評價文人或藝術作品的風格。例如:
- 畫作“糅文人式的放逸情趣于嚴靜的法度氣局”;
- 曆史人物張充“言論放逸,一坐盡傾”。
四、古籍中的用例
- 《漢書·外戚傳》以“放逸”形容魂魄離散;
- 《南史》用“放逸”描述豪放不羁的言行。
“放逸”既可指行為放縱、性格灑脫,也可描述離散狀态或佛教中的懈怠,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查看更多古籍例句或佛教釋義,可參考、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放逸是一個描述某人行為或态度的詞語,意思是放任自己或不拘束,不受約束的狀态。放逸可以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放(fang)和逸(yi)。放的筆畫數為4畫,逸的筆畫數為11畫。
放逸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來源于《詩經·小雅·鶴鳴》一篇中。在繁體中文中,放逸的寫法與簡體中文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放逸的寫法并無特殊變化,與現代漢字基本一緻。
以下是放逸在句子中的例句:
1. 他不喜歡被人束縛,喜歡過放逸的生活。
2. 每天晚上,她喜歡到海邊漫步,盡情放逸。
與放逸相關的組詞包括:自由放逸、放逸生活、放逸狀态等。
放逸的近義詞包括:放任、自由、自在等。
放逸的反義詞包括:約束、拘束、束縛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