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的意思、扶風的詳細解釋
扶風的解釋
(1).疾風。《淮南子·覽冥訓》:“降扶風,雜凍雨。” 高誘 注:“扶風,疾風也。”
(2).古郡名。舊為三輔之地,多豪邁之士。 唐 李白 《扶風豪士歌》:“ 扶風 豪士天下奇,意氣相傾山可移。”後以代稱慷慨豪邁之士。 清 孫枝蔚 《呂生招飲城南酒家》詩:“願得美酒如蘭陵,願得主人勝 扶風 。”
(3).指悲壯激昂之作。 南朝 陳 沉炯 《望郢州城》詩:“空憶《扶風》詠,誰見 峴山 傳。” 唐 李白 《宣城送劉副使入秦》詩:“凄清橫吹曲,慷慨《扶風》詞。”
詞語分解
- 扶的解釋 扶 ú 攙,用手支持人或物,使不倒:攙扶。扶正。扶老攜幼。 幫助,援助:扶養。扶植。扶危濟困。 用手按着或把持着:扶梯。沙發扶手。 姓。 .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風的解釋 風 (風) ē 空氣流動的現象。氣象學特指空氣在水平方向的流動:風向。風速。風級。風險。風波(喻糾紛或亂子)。風雨如磐(a.指風雨不斷,天色黑暗,給人以重壓的感覺;b.喻 * 或境地艱難)。風花雪月
專業解析
"扶風"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解釋:
-
字面本義與古義:
- 扶持風;乘風。 這是該詞最原始的字面意思。"扶"有扶持、憑借之意,"風"即自然之風。合起來可理解為扶持着風或乘風而行。此義項在古籍中有所體現,例如形容迅疾或飄逸的狀态。根據《漢語大詞典》的收錄,"扶風"有此古義項。
- 疾風。 由"乘風"之意引申,有時"扶風"也直接指猛烈迅疾的風。此義項在古代文獻中也有使用。
-
曆史地理專名(最常用且核心的含義):
- 漢代行政區劃名 - 右扶風。 這是"扶風"最為人熟知和常用的含義。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将京畿地區劃分為三個區域,合稱"三輔":
- 京兆尹(管理長安以東地區)
- 左馮翊(
píng yì
,管理長安以北地區)
- 右扶風(管理長安以西地區)
- "右扶風"的行政長官也稱"扶風",其官署所在地在長安城西部的槐裡(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南)。"扶風"作為郡級行政區劃名稱,其轄區大緻相當于今陝西省寶雞市及鹹陽西部地區。這一曆史地理概念在《辭海》、《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等權威工具書中均有詳細記載。
-
現代地理指代:
- 陝西省寶雞市的代稱/别稱。 由于漢代右扶風郡的轄區核心區域位于今寶雞市境内,且寶雞地區在曆史上長期與"扶風"名稱相關聯(如隋唐時期曾設扶風郡,郡治雖在雍縣即今鳳翔,但仍涵蓋寶雞地區),因此"扶風"常被用作寶雞市及其周邊地區(特别是其下轄的扶風縣)的古稱、雅稱或代稱。例如,介紹寶雞的曆史文化時,常會提及"古稱扶風、陳倉、雍州"等。扶風縣即因曆史淵源而得名。
總結來說,"扶風"的核心含義是作為中國漢代重要的行政區劃"右扶風"的名稱,其轄區主要在今陝西省寶雞市一帶。由此引申,它也成為該地區(尤其是寶雞市及扶風縣)的曆史代稱或雅稱。其字面古義"乘風"或"疾風"在現代已較少使用。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 收錄"扶風"詞條,解釋其古義。
-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三輔"、"右扶風"等條目。
-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史為樂主編) - "右扶風"、"扶風郡"、"扶風縣"等條目。
- 陝西省寶雞市人民政府官方網站、扶風縣人民政府官方網站 - 對地區曆史沿革的介紹(提及古稱扶風)。
網絡擴展解釋
“扶風”作為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且在不同語境中承載了曆史、文學等多重意義:
一、本義:疾風
指強勁的風。這一釋義最早見于《淮南子·覽冥訓》中的“降扶風,雜凍雨”,東漢學者高誘注解為“扶風,疾風也”。該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現代已較少使用。
二、古郡名與地域文化象征
- 曆史地理:扶風為漢代“三輔”之一(右扶風),轄區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部及周邊地區,是漢代政治、軍事要地。
- 人文意象:因當地民風豪邁,唐代李白在《扶風豪士歌》中贊其“扶風豪士天下奇”,後世遂以“扶風”代指慷慨豪傑之士。
三、文學指代
特指悲壯激昂的詩歌作品。例如:
- 西晉劉琨的《扶風歌》以悲怆筆調抒寫家國情懷;
- 李白在《宣城送劉副使入秦》中以“慷慨《扶風》詞”喻指雄渾詩文。
現代應用
今陝西省寶雞市下轄扶風縣,即古郡核心區域,存有法門寺等曆史遺迹。
别人正在浏覽...
白珩畢老不受歡迎猜愎窗子凡讷封鎖線風翔奮擲甘餌幹臯公祭恭命官役骨脈裹蒸孤孀漢字編碼何起懷恨在心化元家姐堅蒼降虜江元江珠堅明澆頭戒慎井井有緒禁執鞠礉連一連二漏嘴巒穴螺山石羅搜旅師盲冥曼陀羅末教暮程片雲遮頂乾九淺丈夫請寄日試萬言三羅蜃氣樓説服廋語塔廟童枯突何脫口秀韋經向學挾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