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後素的意思、後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後素的解釋

在衆色間敷以白色。《論語·八佾》:“繪事後素。” 何晏 集解:“凡繪畫,先布衆色,然後以素分布其間,以成其文,喻美女雖有倩盼美質,亦須禮以成之。”一說先敷白色後施彩色。 朱熹 集注:“後素,後於素也。《考工記》曰,‘繪畫之事後素功。’謂先以粉地為質,而後施五采,猶人有美質,然後可加文飾。” 唐 張仲素 《繪事後素賦》:“畫繪之事,彰施於文。表其能,故散彩而設;雜其暈,故後素而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後素"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經典的文言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原始文獻語境和曆代注釋來理解。以下是基于權威典籍的釋義:


一、字義分解

  1. 後(後)

    指時間或次序上的“之後”,引申為“然後”“在後”。

  2. 本義為“未經染色的白色絲絹”,後引申為“質樸的本質”或“底色”。


二、典故出處與核心釋義

“後素”出自《論語·八佾》: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

(子夏問:“‘笑容嬌美,眼眸靈動,素色襯托絢爛。’這是什麼意思?”孔子答:“繪畫先有白底,再施色彩。”)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闡釋:

“繪事必以粉素為先,而後可施五彩。猶人有美質,然後可加文飾。”

(繪畫必先有白色底子,再施加色彩;比喻人需先有美好本質,方能修飾言行。)

核心含義:

“後素”指事物需以質樸本質為基礎,再加以修飾,強調内在本質優先于外在裝飾的哲學思想。


三、引申與擴展

  1. 儒家倫理觀

    孔子以此喻“禮”與“仁”的關系:“仁”為内在本質(素),“禮”為外在規範(後),無仁則禮虛(《禮記·禮器》)。

  2. 藝術創作原則

    傳統繪畫主張“素底定乾坤”,如中國畫留白技法,體現“以素為基,色不掩質”的美學觀(張彥遠《曆代名畫記》)。

  3. 文化隱喻

    衍生為“返璞歸真”的價值觀,如《莊子·刻意》“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争美”。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論語注疏》(何晏集解,邢昺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中華書局,2012年。
  3.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素”字釋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4. 《中國美學史大綱》(葉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論“繪事後素”美學意義)。

(注:因古籍原文鍊接需定向至權威數據庫,此處僅标注文獻版本;線上版本可參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等學術平台。)

網絡擴展解釋

“後素”是源自《論語·八佾》的古典詞彙,本義與繪畫技法相關,後引申為對“本質與修飾”關系的哲學探讨。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後素”一詞出自《論語·八佾》:“繪事後素。”字面意為“繪畫之事在素色之後”,但具體解釋存在兩種觀點:

  1. 先施彩色,後加素色勾勒:以何晏為代表的注解認為,繪畫時先布衆色,再用白色調和或勾勒輪廓,形成完整紋樣。
  2. 先有素底,再施彩色:朱熹則主張“後于素”,即先以白色為底,再施加五彩,強調基礎的重要性。

二、哲學引申義

兩種解釋均被賦予倫理隱喻:

三、相關文化延伸

四、現代應用

該詞現多用于姓名學,寓意“後起之秀需保持純真本質”,五行屬水(後)與金(素),象征柔韌與高潔。

如需進一步了解繪畫技法的曆史演變或哲學内涵,可參考《考工記》及儒家經典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阿呼地獄扳留碧盧朝聘吃刀傳令兵大殓道殣相屬德庸地表水鼎昌兒大不由爺二校封狶覆盆之冤副修附綴岡坂剛健國人果子狸華競華甍家祠解閱金匼匝僦房舊式均攤口不擇言陵夷臨文不諱默化内弟逆負盤錯強中自有強中手淺幦乞兒三三四四賞罰分審上造傷疻陝津擅恣深沈守志霜鹗熟睡綏理太一談叢跳浪湍流外伸倭遲無情險幸小動喜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