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屯田戶聚居點。《清史稿·食貨志一》:“ 乾隆 初,設 黑龍江 屯莊, 呼蘭 立莊四十所,選 盛京 旗丁攜家往,官為資裝築屋庀具。”
“屯莊”是古代中國與屯田制度相關的聚居形式,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屯莊”指屯田戶的聚居點,主要用于安置參與屯田的軍民。該詞在清代文獻中多次出現,例如《清史稿》記載乾隆初年黑龍江設立屯莊,官方組織盛京旗丁攜家遷移,并提供物資支持建房。
清代屯莊
乾隆時期在黑龍江呼蘭地區設立40處屯莊,由旗丁家庭聚居,政府提供資金、工具和房屋建設支持,兼具軍事防禦與農業開發功能。
邯鄲屯莊村
邯鄲戰役期間,屯莊村作為戰略要地,村民參與破壞鐵路、構築工事并支援前線,後立碑紀念其貢獻。
在成語中,“屯莊”可比喻人群密集且無序的場所,但此用法較少見,主要仍指向曆史聚居形式。
河西地區的屯莊被視為西北特色民居,具有近兩千年曆史,被稱為“西北的湘西土樓”,反映古代社會組織和地域文化。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文獻原文,可參考《清史稿·食貨志》或地方志記載。
屯莊(tún zhuā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屯的拆分部首是屍,筆畫數為4;莊的拆分部首是廣,筆畫數為5。
屯莊這個詞源于古代軍隊駐紮的臨時居住地,也可以指人口較多的聚居地。在古代農業社會中,屯莊所代表的是農村的莊園。
屯莊的繁體字是屯莊。
在古時候,漢字寫作「屯莊」。
1. 屯莊之民個個孝順,和睦相處。
2. 這個小村莊人口衆多,是一個熱鬧的屯莊。
屯落、莊園、莊戶、莊稼
村莊、農莊、聚居地
城市、都市、城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