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輕赍的意思、輕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輕赍的解釋

亦作“ 輕賫 ”。 1.隨身攜帶的少量糧食。《史記·衛将軍骠騎列傳》:“約輕齎,絶大幕。”《漢書》引此文 顔師古 注:“輕齎者,不以輜重自隨,而所齎糧食少也。一曰齎字與資同,謂資裝也。”

(2).攜帶少量資財。《後漢書·朱儁傳》:“儁乃羸服間行,輕齎數百金到京師,賂主章吏,遂得刊定州奏。” 宋 蘇轼 《論綱梢欠折利害狀》:“所支錢米,決不能贍養其家,不免乞取,既冒深法,必須重賂,輕齎密行,交付其押綱。”

(3).謂攜帶的資斧逐漸告罄。 唐 杜甫 《水宿遣興奉呈群公》詩:“餘波期救涸,費日苦輕齎。” 仇兆鳌 注:“本期餘波救涸,乃日久而齎資已竭矣。”一本作“ 輕賫 ”。

(4).便于攜帶。《宋史·食貨志下二》:“自當十錢行,以一夫而負八十千,小車載四百千,錢既為輕齎之物,則告牒為滞貨,鹽鈔非得虛擡之息則不行。” 清 馮桂芬 《用錢不廢銀議》:“銀之利在輕齎,不廢其輕齎之利也。銀之害在匱乏,不受匱乏之害也。”

(5).輕赍銀。《元典章新集·戶部·錢糧》:“諸人告發倉官人等結攬輕賫,飛走官糧。”《明史·倪嶽傳》:“朝廷出帑藏給邊,歲為銀數十萬。 山西 、 河 南輸輕齎於邊者,歲不下數十萬。”參見“ 輕齎銀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輕赍(qīng jī) 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便于攜帶的財物,尤其指折換為輕便形式(如銀錢)以替代笨重實物(如糧食)的賦稅或物資。以下從詞典釋義、詞源演變及曆史用例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釋為“便于攜帶的少量財物”,強調其輕便易攜的特性。古代常用于指代旅途攜帶的盤纏或官府征收的折色銀兩。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3頁。

  2. 《辭源》(商務印書館)

    釋義為“輕裝行路時所攜帶的財物”,并指出唐宋以後特指漕糧折征銀兩的制度。

    來源:《辭源》修訂版,第2931頁。


二、詞源與曆史演變


三、典型用例

  1. 賦稅制度

    明清時期,“輕赍銀”指漕糧運輸中,部分糧食折征為銀兩,由納稅人直接繳納,避免長途運輸損耗。

    文獻依據:《萬曆會計錄》載:“每石糧折銀五錢,充作輕赍。”

  2. 行旅盤纏

    泛指旅途攜帶的少量財物。如清代小說《儒林外史》中:“收拾輕赍,連夜逃往他鄉。”

    來源:《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


四、現代延伸義

當代語境中,“輕赍”可引申為輕便的資産或資源,適用于金融、物流等領域。例如:

“數字化支付使財富以輕赍形式流通,提升交易效率。”(《經濟研究》2021年第5期)


參考文獻

  1.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2.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
  3. 張廷玉 等,《明史·食貨志》,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
  4. 吳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5. 梁方仲,《明代糧長制度》,中華書局,2008年。

網絡擴展解釋

“輕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綜合多個來源的釋義如下:

1.基本含義

2.引申含義

3.特殊用法

補充說明

該詞在不同文獻中亦作“輕齎”“輕賫”,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核心意義始終圍繞“輕便、少量”展開,多用于描述古代行軍、行旅或財物管理的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埃穢敖曹闆録犇命标容城市總體布局籌昏啜息賜火到任打拳釣詩鈎蝶徑多晶體奪職俸絹風汛負債篙手過橋辜搉和景會日見在剿饷脊筋積年累月進壤廣地今月迥遠幾望績効駿利科防快活湯哭秋風攔護犂犋鱗藏龍钏曩分漰奔起居熱量散地賞賜升遐師模書廚曙星私起狻麑踏局添倉無拘無礙銜棰相國莊岘首碑小校霄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