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下管的意思、下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下管的解釋

古代舉行大祭等儀式,奏管樂者在堂下,故稱管樂器為“下管”。《書·益稷》:“下管鼗鼓,合止柷敔。” 孔穎達 疏:“經言不管,知是堂下樂也。”《周禮·春官·大師》:“大祭祀,帥瞽登歌,令奏擊拊。下管,播樂器,令奏鼓朄。大饗亦如之。”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雲:“下管,吹管者在堂下。” 賈公彥 疏:“凡樂,歌者在上,匏竹在下,故雲下管播樂器。下管即笙簫及管皆是。”《文選·陸機<文賦>》:“象下管之偏疾,故雖應而不和。” 呂向 注:“堂上歌《鹿鳴》,堂下吹下管,管聲疾,與《鹿鳴》雅聲不相和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下管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具體釋義需結合語境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兩類解釋:


一、古代禮樂制度中的核心概念

  1. 堂下奏管樂

    指古代貴族在舉行祭祀、宴飨等重大儀式時,樂工立于堂下吹奏管類樂器(如笙、箫等)的儀制。此制度源自周代禮樂規範,體現了“堂上歌詩、堂下吹管”的等級秩序。

    來源:《周禮·春官·大師》:“下管播樂器,令奏鼓朄。”鄭玄注:“下管,吹管者在堂下。”

    文獻參考:《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中華書局整理本)

  2. 樂官職位代稱

    引申為掌管堂下管樂演奏的樂官職務,屬古代宮廷樂師體系的重要分支。

    來源:《禮記·仲尼燕居》:“下管《象》《武》,《夏》《籥》序興。”孔穎達疏:“下管,謂堂下樂工以管奏曲。”

    文獻參考:《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二、現代方言與引申用法

  1. 閩南語特有詞彙

    在閩南語中,“下管”指代人體咽喉部位(尤指喉結下方),屬地方性解剖術語。

    來源: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中華民國教育部編纂)

  2. 器物部件古稱

    個别古籍中曾用于描述管狀器物的底部結構,此用法今已罕見。

    來源:《說文解字注·竹部》:“管,六孔筒也……下管謂其末節。”段玉裁注(清嘉慶刻本)


學術考據說明

以上釋義均依據傳世文獻及權威辭書考訂。需特别說明:

綜合文獻支持: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第1卷,第635頁;
  2. 《周禮譯注》(楊天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338頁;
  3. 《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第287頁。

網絡擴展解釋

“下管”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主要解釋:

一、禮樂術語(核心含義)

  1. 基本定義
    指古代舉行大祭等儀式時,堂下演奏的管樂器(如笙、箫等)。因樂工位于堂下演奏,故稱“下管”。

  2. 文獻依據

    • 《尚書·益稷》記載:“下管鼗鼓,合止柷敔”,孔穎達注疏明确此為堂下之樂。
    • 《周禮·春官·大師》提到“下管播樂器”,鄭玄注:“吹管者在堂下”。
  3. 禮樂制度
    古代禮樂活動中,歌者在堂上,管樂在堂下,形成“上歌下管”的演奏層次,體現等級秩序。

二、其他含義

  1. 中醫術語
    在《靈樞·上膈》中,“下管”指人體部位(可能為胃脘下部),但此用法較少見且權威性存疑。

  2. 現代網絡延伸
    個别非權威資料将“下管”引申為“管理”相關成語,但缺乏古籍依據。


提示:如需具體文獻原文或醫學考據,建議查閱《周禮》《靈樞》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漢典等專業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白頭行幫虎吃食保任熛火愎類敝政才知蠶蟻抄錄稱才吃不開籌辦疇曩傳抄刺背蛋雞得工夫調格頓足失色貳醮房東法算發炎感情用事黑汁白汗葭蕟将迎浸潤之谮箕瓢快論苦霧令饬賣壯丁麽波冥頑闵闵默移驽緩片光零羽峭整泣不成聲七澤熱可炙手三教圖舍己救人剩索神遷石奁庶寀祀曲絲子逃奸通假灣泊王社微磬薶挂吾曹五射夏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