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律的意思、通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律的解釋

通曉詩律。 唐 元稹 《酬樂天江樓夜吟稹詩因成三十韻》:“思鄙寧通律,聲清遂扣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律"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現代漢語詞典中較少單獨收錄,其含義需結合構詞語素及古代文獻用例來闡釋。從漢語詞典學角度分析如下:


一、單字釋義

    • 本義為貫通、通達(《說文解字》:"通,達也")。
    • 引申為普遍適用、共通(如《周易·系辭》:"往來不窮謂之通")。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本指音律标準(《說文解字》:"律,均布也"),後擴展為法律、規則(如《爾雅·釋诂》:"律,法也")。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二、複合詞"通律"的釋義

"通律"由"通"(普遍性)與"律"(規則)組合而成,核心含義為:

普遍適用的法則或通行規範,特指跨越特定領域、具有廣泛約束力的公共準則。多見于古代法制與典章文獻,例如:

《唐律疏議·名例》載:"刑者,通律之正科",強調刑罰是貫通法律體系的核心條文。

來源:《唐律疏議》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詞義特征

  1. 普適性

    區别于地域性或臨時性法令,"通律"強調規則在時空維度上的統一性,如曆代法典中對"十惡"罪的定義即為"通律"。

  2. 權威性

    多用于國家法典或禮制體系,如《大明律》稱"戶婚田土,通律所載"。

    來源:《中國法制史綱》(法律出版社)


四、現代使用提示

現代漢語中,"通律"一詞已罕用,其概念可轉化為"通用規範"或"基本法則"。研究古文獻時需注意其語境,如:

《宋史·刑法志》:"敕令格式,通律之體也",指敕令與律法共同構成法律體系。

來源:《宋史》中華書局校勘本


說明:因"通律"屬曆史詞彙,現代詞典未單獨收錄,釋義綜合自古代文獻及權威工具書對構詞語素的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通律”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通律(拼音:tōng lǜ)意為通曉詩律,指對詩歌的格律、聲韻等創作規則有深刻理解和掌握。這一解釋在唐代至近現代的文獻中均有印證,例如:

二、字義拆解

  1. 通:本義為“貫通、無阻礙”,引申為“通曉、精通”。
  2. 律:原指音律(如古代十二律呂),後擴展為規則、法度,此處特指詩歌的格律。

三、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文學創作領域,形容詩人或學者對詩歌形式規範的駕馭能力。例如宋代韓維的詩句“寒氣導迎通律管”,即以“通律”暗喻詩文與音律的融合。

四、現代延伸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該詞,但在研究古典詩詞時仍可能涉及。其内涵可類比為“精通文學創作規範”,與“通曉格律”含義相近。

“通律”是古代文人對詩歌創作技巧的高度凝練表達,體現了漢語詞彙通過單字組合生成專業術語的特點。

别人正在浏覽...

百合花剝皮本故本行秉賦蔔甲參辟赤仄錢淬濿道稱鳳眸咯巴孤館果幹過身國相鼓拍好酒和合鶴山仙人黃龍牌黃泥坂黃祥化石婦嬌憐井閈晉惠聞蛙今上官家金書鐵契九原可作撠掖看階砍大山涼貨療治力人魯姑棄子陸羽茶沒什麽内動詞痞積破爛淺僞日久如願三蝬盛古深山野墺市恩十二道金牌世及拭目詩郵獅子術收報隨着歎企頭香油尾蚴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