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指個人修養的四個方面。《逸周書·寶典》:“何脩非躬,躬有四位九德……四位:一曰定,二曰正,三曰靜,四曰敬。”
(2).封建君王所應修持的四個方面。《管子·任法》:“主之所處者四:一曰文,二曰武,三曰威,四曰德。此四位者,主之所處也。”
(3).指四個方位。《宋史·李觏傳》:“太廟之外,當子、午、卯、酉四位上,各畫方二筵地,以與太廟相通,為青陽、明堂、總章、元堂四太廟。”
"四位"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不同語境下呈現以下核心釋義:
一、數詞與量詞組合 指四個并列的序位或數量單位。如四位數(由千、百、十、個位組成),常見于數學領域表示數值範圍,例如"四位二進制數有16種組合形态"。
二、方位指代體系 源自古代空間認知,特指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禮記·曲禮》鄭玄注載"天子當甯而立,諸公東面,諸侯西面,曰朝",形成四方朝觐的禮制格局。現代漢語中延伸為"四至範圍"的地理表述。
三、禮制等級象征 古代政治制度中特指諸侯、卿、大夫、士四個等級,《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禽作六摯,以等諸臣"記載了不同爵位對應的禮儀規範。在祭祀文化中亦指四嶽神靈,如《尚書·舜典》"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孔穎達疏提及的四方位神祇。
四、現代擴展語義 在時間維度上可指四季(春、夏、秋、冬),如《管子·幼官》"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當代行政管理中常見"四位一體"等複合概念,強調多維協同機制。
(注:本文釋義參考自《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1992年版、《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本等權威辭書,相關古籍引文源自中華書局點校本。)
“四位”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釋義:
個人修養的四個方面
源自《逸周書·寶典》,指個人應具備的修養準則:
定(心志堅定)、正(品行端正)、靜(心境平和)、敬(待人恭敬)。
君王應修持的四個方面
出自《管子·任法》,為封建君王的治國準則:
文(文治教化)、武(軍事強盛)、威(威嚴法度)、德(仁德治國)。
四個方位
可指地理方位中的子(北)、午(南)、卯(東)、酉(西),常見于古代禮制建築布局,如《宋史》記載的宗廟方位規劃。
補充說明:
不學面牆裁取出奴入主聰明自誤大片澄沙典術斷文對蔚爾俸爾祿耳滿鼻滿發行發指眦裂芬葩枸杞茶孤禅固然喝神罵鬼和治回衡較駁剿殺傑出驚倒決勝車伉急科教影片圹埌老弱李時珍飗飃麋費拏掇泥污暖皮懦脆畔援漂泊無定遷惑傾家竭産奇璞鵲駕銀河辱殆潤滋滋羶行砂子斯養踏菜園貪幸陶瓠鐵峽頽想舃鹹土市子皖山我儀相切相磋校曆小廉曲謹崤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