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互研讨。《管子·弟子職》:“先生既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各長其儀。”
“相切相磋”是一個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人與人之間相互研讨、切磋學問或技藝,強調通過交流共同進步。該詞源自《管子·弟子職》中的記載:“先生既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各長其儀。”
讀音與結構
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春秋時期管仲的《管子》,描述弟子們在老師休息後與友人探讨學問的情景。現代多用于形容學術讨論、技術交流等場景,作謂語使用,例如:“學者們常相切相磋,以深化研究。”
近義詞
延伸說明
該成語體現了古代教育中重視合作學習的思想,與現代“協作學習”理念有相通之處。其核心是通過互動提升個人能力,而非單向傳授。
若需進一步了解《管子》原文背景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
《相切相磋》是一句成語,意為彼此相互交流學習。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人們互相切磋、相互通學的一種情況。它強調了互相學習、相互交流的重要性。
《相切相磋》由三個漢字組成。其中,《相》字的部首是目,總共有9筆;《切》字的部首是刀,總共有6筆;《磋》字的部首是石,總共有14筆。
《相切相磋》是從《四書五經》中的《論語·子張》一章中提取的。原文是“相切相磋,相學相教”,意為彼此切磋、學習和教導。現代文中,成語《相切相磋》是從這句話中演化而來的。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書寫形式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些不同。《相切相磋》這個成語在古代可能有不同的字形。但是,它的基本意義和用法沒有改變。
1. “我們一起參加讨論小組,相切相磋,共同提高。”
2. “他們已經成為學習的夥伴,經常相切相磋,互相督促。”
3. “在學術研究中,相切相磋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
組詞:相學相教、相互學習、相互交流
近義詞:互相學習、互相交流、相互切磋
反義詞:孤立自學、閉門造車、自傲自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