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空蕩遼闊,一望無際貌。多形容原野。《莊子·應帝王》:“遊無何有之鄉,以處壙埌之野。” 陸德明 釋文引 崔譔 雲:“壙埌猶曠蕩也。”
(2).丘墓。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七:“《通俗文》:‘邱塚謂之壙埌。’” 明 歸有光 《上宋明府書》:“窀穸之旁,穿方殆遍;壙埌之表,灰埃蓬勃。”
“圹埌”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圹”與“埌”兩字的解釋綜合分析:
單字釋義
組合含義
二者連用“圹埌”時,詞義發生引申,形容原野空曠遼闊的景象。例如賈誼《新書》中“天下圹埌,一人有之”,即用此意。此處“圹”取“曠”的廣闊義,“埌”則可能因與“圹”連用而衍生出“原野”的語境義,整體強調空間的蒼茫無垠。
注意區分
單獨使用時,“圹”“埌”均與墓葬相關,但組合後脫離具體事物,轉為抽象的空間描述,需結合古籍上下文理解。
該詞既可指代墓穴(單字本義),更常見的是形容原野空曠之貌(複合詞引申義),體現了古漢語中字詞組合的靈活性與意象轉化。
圹埌(kuàng wà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被個體或群體遺忘的事物、物質或屬性。這個詞常用于描述某些已經被時代或人們所忽視、遺棄或遺忘的事物。
“圹”是由“囗”(圍)和“土”組成的,作為一個部首放在字的左邊,它的筆畫數是3。而“埌”由“土”和“良”組成,它的部首是“土”,筆畫數是10。
《圹埌》是清代文學家納蘭性德所著的散文《南莊碑記》的标題。這篇散文描寫了南莊幽靜的景色和人們留下的憶事,并運用“圹埌”這個詞來形容被遺忘的舊事。
繁體字形式為“壙崢”。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圹埌”的古代寫法為“壙崢”。這些寫法可能在一些古文獻和碑刻上被保留。
1. 這座廢棄的廟宇已經變成了圹埌,沒有人再來祭拜了。
2.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許多傳統技藝被迅速遺忘,成為了圹埌。
1. 圹埌世界(指被遺忘的世界、事物)
2. 圹埌文化(指被遺忘的曆史文化)
3. 圹埌現象(指被遺忘的現象)
被忘卻、廢棄、遺落
被珍藏、被記憶、被銘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