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辱和危險。語本《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漢書·雋不疑疏廣等傳贊》:“行止足之計,免辱殆之絫。” 晉 張華 《答何劭》詩之一:“衰夕近辱殆,庶幾并懸輿。”
“辱殆”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經典文獻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辱殆”由“辱”和“殆”組成,意為困辱和危險。其中:
該詞最早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強調適可而止的處世智慧。後世文獻中也有引用,例如:
“辱殆”多用于古典語境,描述因貪求或過度行為導緻的雙重困境(精神受辱與實際危險)。例如:
現代漢語中較少直接使用,但《老子》原句仍被廣泛引用,作為處世之道的經典表述。
辱殆 (rǔ dài)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辱”和“殆”組成。它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受到嚴重的侮辱和困厄,遭受極大的羞辱或不幸。
辱殆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
辱:辶(走)+ 忍(忄) ,總計7個筆畫
殆:歹(死)+ 殳(古代的兵器),總計9個筆畫
辱殆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繁體字為「辱殆」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辱殆的寫法略有不同。以辱為例,舊時的寫法為「辱」,字形與現代略有差别。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盜竊罪被公開宣判,是對他人尊嚴的巨大辱殆。
2. 這個失敗将是我人生中的一次巨大辱殆。
3. 我們不能忍受這樣的辱殆,必須采取行動維護我們的尊嚴。
一些辱殆的相關詞彙:
組詞:嚴辱、侮辱、受辱、恥辱
近義詞:羞辱、侮辱、污辱
反義詞:尊重、榮耀、褒獎、表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