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畔換”。亦作“畔渙”。1.跋扈,專橫暴戾。《詩·大雅·皇矣》:“帝謂文王,無然畔援。” 鄭玄 箋:“畔援,猶跋扈也。”《漢書·叙傳下》:“ 項氏 畔換,黜我 巴 漢 。” 顔師古 注:“畔換,強恣之貌,猶言跋扈也。” 晉 陸雲 《盛德頌》:“ 有項 畔換,不式王命。”《新唐書·裴度傳》:“﹝ 度 ﹞及陛見,始陳二賊畔渙,受命無功。”
(2).取舍;求取。 宋 張載 《正蒙·三十》:“聖人于物無畔援,雖 佛肸 、 南子 ,苟以是心至,教之在我爾,不為已甚也如是。” 明 唐順之 《答呂沃州書》:“兄雲山中無靜味,而欲閉門獨卧以待心志之定,即此便有欣慕畔援在矣。” 清 譚嗣同 《仁學》二二:“然治平至於人人可奢,物物可貴,即無所用其歆羨畔援,相與兩忘而鹹歸於淡泊。”
(3).違離,改易。 宋 王安石 《謝公墩》詩:“萬事付鬼籙,恥榮何足論。天機自開闔,人理孰畔援。”
“畔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較為豐富,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跋扈、專橫暴戾
這是最常見的義項,源自《詩經·大雅·皇矣》中的“帝謂文王,無然畔援”,鄭玄注為“猶跋扈也”。該義項多用于形容強橫、不受約束的行為。
取舍、求取
引申為對事物的選擇或追求,如宋代理學家張載所述“聖人于物無畔援”,指聖人不偏執于外物。
違離、改易
指違背原有狀态或改變方向,如王安石詩句“人理孰畔援”,暗含對人性變化的疑問。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文學或曆史研究中。若需引用,建議結合上下文明确具體含義,避免歧義。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詩經》《新唐書》等文獻。
《畔援》是一個詞語,意思是指在戰争或緊急情況下提供援助或支持。這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下面将分别介紹兩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以及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畔援》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畔: 部首是田,總筆畫數為9畫。
援: 部首是手,總筆畫數為12畫。
《畔援》一詞是從古代漢字發展演變而來的。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用法和意義。
《畔援》的繁體字為「畔援」。
由于《畔援》是現代漢字詞語,沒有古時候的特定寫法。
1. 在戰争期間,各國紛紛派出軍隊給予該國畔援。
2. 災難發生時,社區志願者提供了緊急的畔援。
畔岸、畔邊、畔地、畔峰、畔草、畔路、畔水等。
幫助、救助、支援、協助等。
背叛、助敵、敵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