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崤山 。 崤山 又名 嶔崟山 ,故稱。 宋 曾鞏 《漢武都太守漢陽河陽李翕西狹頌》:“又稱 翕 嘗令 澠池 ,治 崤嶔 之道,有黃龍白鹿之瑞。”參見“ 崤山 ”。
“崤嶔”是一個由“崤”和“嶔”組成的複合詞,需拆解分析:
崤(xiáo)
指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屬秦嶺東段支脈,是中國古代重要戰略要地。春秋時期的“崤之戰”即發生于此,地勢險要,曆史上常與函谷關并稱“崤函”。
嶔(qīn)
同“崟”,意為山勢高峻險要,如《詩經·小雅》中“崟崟”形容山高貌,後引申為陡峭、險峻的意象。
組合含義:
“崤嶔”可理解為崤山的險峻地貌,或泛指高聳陡峭的山勢。該詞屬古文用法,現代漢語中罕見,可能出現在古典文獻或詩詞中,需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分析。
建議:
若為文學創作或引用古籍,需确認原文準确性;若為現代使用,可能需調整為更常見的詞彙(如“崤函”“嶔崎”等)。
《崤嶔》是一個意思比較複雜的詞彙,它源自于中國的文化傳統,古人用它來形容高峻的山峰、險峻的山勢。《爾雅·釋山經》中有記載,表示山高峻的險峻。
《崤嶔》的構造頗為獨特,它包含了以下兩個部首:
崤(山):山字旁
嶔(山):山字旁
根據這個構造,可以把《崤嶔》拆分為四個筆畫。
《崤嶔》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地理書籍,比如《爾雅·釋山經》。它通常用來形容高峻險峻的山峰,顯示出中國人對山脈地貌的敬仰和認可。
《崤嶔》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崤嶔」。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略有不同。雖然《崤嶔》的部首和構造保持不變,但是某些筆畫的順序可能會略有差異。
下面是幾個使用《崤嶔》的例句:
1. 周邊群山崤嶔,景色壯麗。
2. 他登上崤嶔之巅,俯瞰整個山谷。
3. 傳說中的神山就在崤嶔之中。
組詞:崤嶺、嶔岑、崤函、崤方、嶔崮
近義詞:峻峭、險峻、崇山峻嶺
反義詞:平坦、平緩、平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