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人仰慕的德行。《莊子·徐無鬼》:“羊肉不慕蟻,蟻慕羊肉,羊肉羶也。 舜 有羶行,百姓悅之。” 成玄英 疏:“羊肉羶腥,無心慕蟻,蟻聞而歸之; 舜 有仁行,不慕百姓,百姓悅之。故羊肉比 舜 ,蟻況百姓。” 前蜀 貫休 《送盧舍人朝觐》詩:“羶行無為日,垂衣帝道亨。” 景耀月 《讀史感言》詩:“ 堯 舜 有羶行,羣黎稱慈母。”
羶行(shān xíng)指具有感召力、能吸引他人追隨的高尚德行或事迹。該詞屬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典籍與學術論述中,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闡釋:
本義溯源
“羶”同“膻”,原指羊臊味。《說文解字》釋“羶”為“羊臭也”,後引申為特殊氣味對人的吸引。在“羶行”中,“羶”比喻德行如氣味般具有強烈感染力,“行”指品行或事迹,合指因品德崇高而自然引人歸附的行為。
哲學意涵
道家與儒家典籍中,“羶行”強調德行無需刻意宣揚,其内在感召力如氣味自然擴散。《莊子·徐無鬼》以“羊肉不慕蟻,蟻慕羊肉”類比德行對民衆的吸引,說明高尚行為本身即具備凝聚力。
《莊子·徐無鬼》:
“舜有羶行,百姓悅之。故三徙成都,至鄧之虛而十有萬家。”
此處描述舜因仁德感召,百姓自發追隨遷徙,凸顯“羶行”作為精神凝聚力的作用。
(來源: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第654頁)
《呂氏春秋·功名》:
“王者羶行,義立而王。”
強調君主以德義立身,方能成就王業,體現“羶行”與治國之道的關聯。
(來源: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中華書局,2009年,第152頁)
“如蟻附膻”(rú yǐ fù shān)
源自《莊子》典故,現為常用成語,比喻趨附權勢或追名逐利的行為,如:
“投機者如蟻附膻般湧向新興市場。”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098頁)
文獻參考
“羶行”一詞在漢語中并不常見,目前沒有權威詞典或文獻收錄該詞,可能屬于生造詞、方言或輸入錯誤。以下是可能的推測方向:
拆分解析
組合可能性
建議确認
由于該詞無确切釋義,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判斷或修正用詞。
熬油費火扳翻保護國罷秩瀕危物種不管不顧沖帳猝不及防麤浮逮通丹渥大忠祠登叙訪壟繁生佛扃幹闼婆環挐劍輪教職員工技機徑踰禁忌證九源決臆钜鹿侯老墈驢屋門鍵綿袤密布鳴機谟觞謀孫貊鄉鼠攘片詞偏衫平宮器飾球露錦奇聞耆秀阙壞羣藝熱腦瑞颠入奸沙鈎素精縮回退屈衛藏文同無始閑口論閑話仙獸校課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