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軍隊敗退,;将領應當治罪。《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司馬法》‘将軍死綏’……是古之将者,軍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賞功而不罰罪,非國典也。其令諸将出征,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舊唐書·忠義傳下·李源》:“《禮》著死綏,《傳》稱握節,捐生守位,取重人倫。”
(2).效死沙場。 唐 杜牧 《聞慶州趙縱使君與黨項戰中箭身死長句》:“死綏卻是古來有,驍将自驚今日無。”《資治通鑒·唐德宗興元元年》:“上有掣肘之譏,下無死綏之志。”《明史·王元翰傳》:“平居凍餒,脫巾可虞,有事怨憤,死綏無望。塞北之患未可知也。”
(3).指死于戰事者。 唐 陳子昂 《為副大總管屯營大将軍蘇宏晖謝表》:“遂得齒劍餘魂,更參授鉞之任;死綏之魄,復同挾纊之恩。”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一:“ 方振聲 以縣丞謚‘義烈’,俱照知府例卹,則皆出特恩。蓋我聖朝崇奬死綏不遺微末如此也。”
“死綏”的漢語詞典釋義
釋義
“死綏”指古代将帥因軍隊戰敗而引咎自盡的行為,屬軍事問責制度中的最高自我懲戒形式。其核心含義為“為戰敗承擔責任而自殺”,常見于描述将領因戰事失利或潰退時以死明志。
詞源與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李廣傳》:“廣謂其麾下曰:‘……今幸從大将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将軍又徙廣部行回遠……且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複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刭。” 此處李廣因迷失道路延誤軍機,為承擔戰敗責任而自盡,成為“死綏”的典型史例。後世如《三國志》《資治通鑒》等史書亦沿用此典,強調将領對敗軍之責。
語義演變
“綏”原指退軍時用以整隊的旌旗(《說文解字》:“綏,車中把也”),引申為軍隊秩序。“死綏”即“因未能維持軍隊秩序(導緻潰敗)而赴死”。至唐宋時期,詞義擴展為将領為保全氣節或承擔罪責的殉國行為(如杜甫《後出塞》:“古人重守邊,今人重高勳……坐見幽州騎,長驅河洛昏。中夜間道歸,故裡但空村。惡名幸脫免,窮老無兒孫”), 體現儒家“士不可不弘毅”的責任倫理。
權威參考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死綏”多用于曆史語境或文學修辭,如描述忠烈将領(如文天祥、史可法)的殉節精神,或借古喻今強調責任擔當。
“死綏”是一個源自古代軍事與曆史文獻的術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演變,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解釋:
将領因敗退而受責
該詞最早見于《司馬法》中的“将軍死綏”,指軍隊敗退時,将領應承擔罪責并受罰。曹操在《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中引用此典,強調“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即戰敗的将領需受軍法處置。
效死沙場,以身殉職
在唐代以後,“死綏”逐漸引申為将領在戰場上拼死作戰、為國捐軀的行為。例如杜牧詩雲“死綏卻是古來有,骁将自驚今日無”,以對比古代将領的忠勇與當時将領的怯懦。
指代戰死者
在部分文獻中,“死綏”也直接代指陣亡将士,如唐代陳子昂《謝表》中提到的“死綏之魄”,即指戰死者的英魂。
當前“死綏”已非現代漢語常用詞彙,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學作品中。若需引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其指向“追責”“殉職”或“陣亡者”的含義。例如明代陸世廉《西台記》中的“論死綏原是吾曹職分”,即強調武将殉國的職責。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司馬法》《三國志》及唐代詩文中的用例。
白晝笾豆擦抹策籌禅榻丹雞東垣兜羅綿杜草奪得耳舍婦學孤辰寡宿貴降國艱化行佳搆将材緘翰見神見鬼膠囊劑屆候謹啟鸠奪鵲巢口快雷門雷楔良貞藜莠龍須水緑蠟茅茨不翦内道場披甲千層糕強辨俏醋圊厠秋實遒婉裙襦繕緝市容詩勳説得着嵩陽笙遂願讨饒頭逃薮添枝接葉投殒柝居危颠武皇物議夏康顯現鞋匠蟹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