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死綏的意思、死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死綏的解釋

(1).謂軍隊敗退,;将領應當治罪。《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司馬法》‘将軍死綏’……是古之将者,軍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賞功而不罰罪,非國典也。其令諸将出征,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舊唐書·忠義傳下·李源》:“《禮》著死綏,《傳》稱握節,捐生守位,取重人倫。”

(2).效死沙場。 唐 杜牧 《聞慶州趙縱使君與黨項戰中箭身死長句》:“死綏卻是古來有,驍将自驚今日無。”《資治通鑒·唐德宗興元元年》:“上有掣肘之譏,下無死綏之志。”《明史·王元翰傳》:“平居凍餒,脫巾可虞,有事怨憤,死綏無望。塞北之患未可知也。”

(3).指死于戰事者。 唐 陳子昂 《為副大總管屯營大将軍蘇宏晖謝表》:“遂得齒劍餘魂,更參授鉞之任;死綏之魄,復同挾纊之恩。”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一:“ 方振聲 以縣丞謚‘義烈’,俱照知府例卹,則皆出特恩。蓋我聖朝崇奬死綏不遺微末如此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死綏”是一個源自古代軍事與曆史文獻的術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演變,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解釋:

一、詞義解析與曆史來源

  1. 将領因敗退而受責
    該詞最早見于《司馬法》中的“将軍死綏”,指軍隊敗退時,将領應承擔罪責并受罰。曹操在《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中引用此典,強調“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即戰敗的将領需受軍法處置。

  2. 效死沙場,以身殉職
    在唐代以後,“死綏”逐漸引申為将領在戰場上拼死作戰、為國捐軀的行為。例如杜牧詩雲“死綏卻是古來有,骁将自驚今日無”,以對比古代将領的忠勇與當時将領的怯懦。

  3. 指代戰死者
    在部分文獻中,“死綏”也直接代指陣亡将士,如唐代陳子昂《謝表》中提到的“死綏之魄”,即指戰死者的英魂。

二、詞義演變與文學用例

三、現代理解與使用建議

當前“死綏”已非現代漢語常用詞彙,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學作品中。若需引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其指向“追責”“殉職”或“陣亡者”的含義。例如明代陸世廉《西台記》中的“論死綏原是吾曹職分”,即強調武将殉國的職責。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司馬法》《三國志》及唐代詩文中的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死綏是什麼意思

《死綏》(sǐ su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停止、中斷、斷絕。它常用于形容某種狀态或動作的暫停、終止或無法繼續進行。

拆分部首和筆畫

《死綏》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死”部,右邊是“纟”(即“糸”,表示絲)部。它一共包含了10個筆畫。

來源

《死綏》的字形結構來源于漢字的演變和演變。它在古代最初的形态是“終”(zhōng),意為結束,後經過多次變化演變為現在的字形。

繁體

《死綏》的繁體字為“死綏”,部分地區和族群仍然使用這個字形寫作。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死綏》時,通常使用的是篆書字體。篆書是中國古代一種形态豪放、獨特的字體,因其雄渾大氣而廣泛使用于古代的銘文、書法和繪畫中。

例句

1. 他的工作計劃因為意外事故而死綏了。

2. 電腦系統崩潰後,整個工作流程死綏了數小時。

3. 由于疫情的嚴重影響,旅遊業完全死綏了。

組詞

1. 死寂:形容非常安靜沒有一點聲音。

2. 死亡:表示生命的完全終結。

3. 死闆:指行動僵硬、不靈活、缺乏生氣。

近義詞

停止、斷絕、中斷

反義詞

繼續、持續、運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