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屆時。 宋 王禹偁 《謝賜禦制月詩表》:“當中秋之屆候,翫素月之流空。”
“屆候”是一個較為少見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指“到了某個時候”或“屆時”,表示時間節點的到來。例如宋代王禹偁《謝賜禦制月詩表》中的用法:“當中秋之屆候,翫素月之流空。”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多用于正式文書或詩詞中。典型例子即王禹偁的謝表,描述中秋時節賞月的情景,表達對特定時間節點的強調。
現代漢語中,“屆候”已不常用,一般用“屆時”替代。但在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仍可能遇到此詞。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屆候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于形容時節的更替或事情的輪換。在這個詞語中,“屆”表示特定的時期或時刻,“候”表示等待或等候。因此,屆候可以表示一個時期或時刻的等待或到來。
屆(jiè)的部首是屍(shī),它由4個筆畫組成;候(hòu)的部首是亻(人字旁),它由10個筆畫組成。
屆候的來源較為複雜,早期的屆候并不是以現今的形式出現。古代的《說文解字》中記載的“朕即位則有疾候之,大寒然後屆也”可以認為是屆候的最初提出。繁體字“屆候”在台灣和香港地區仍然使用。
古代的屆候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的《康熙字典》中記錄了“屆”字的古代寫法,“一幅也名距屈,多用於飛煙氣之類”;“候”字的古代寫法則為“亳豪切,水聲也”。這兩個字的寫法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形式。
以下是一些使用屆候的例句:
1. 冬至過後,春節的屆候就快到了。
2. 集市上人來人往,屆候熱鬧非凡。
3. 他的來信總是出奇地準确,仿佛知道了屆候一樣。
一些常見的和屆候相關的詞語有:屆時、屆期、換屆、交替。
屆候的近義詞包括“時節”、“時令”等,它們都表示特定的時間段。反義詞可以是“長久”、“永恒”等,它們表示無限的時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