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死绥的意思、死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死绥的解释

(1).谓军队败退,;将领应当治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司马法》‘将军死绥’……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旧唐书·忠义传下·李源》:“《礼》著死绥,《传》称握节,捐生守位,取重人伦。”

(2).效死沙场。 唐 杜牧 《闻庆州赵纵使君与党项战中箭身死长句》:“死绥却是古来有,驍将自惊今日无。”《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上有掣肘之讥,下无死绥之志。”《明史·王元翰传》:“平居冻馁,脱巾可虞,有事怨愤,死绥无望。塞北之患未可知也。”

(3).指死于战事者。 唐 陈子昂 《为副大总管屯营大将军苏宏晖谢表》:“遂得齿剑餘魂,更参授鉞之任;死绥之魄,復同挟纊之恩。”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一:“ 方振声 以县丞謚‘义烈’,俱照知府例卹,则皆出特恩。盖我圣朝崇奬死绥不遗微末如此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死绥”的汉语词典释义

释义

“死绥”指古代将帅因军队战败而引咎自尽的行为,属军事问责制度中的最高自我惩戒形式。其核心含义为“为战败承担责任而自杀”,常见于描述将领因战事失利或溃退时以死明志。

词源与典故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李广传》:“广谓其麾下曰:‘……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且臣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此处李广因迷失道路延误军机,为承担战败责任而自尽,成为“死绥”的典型史例。后世如《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亦沿用此典,强调将领对败军之责。

语义演变

“绥”原指退军时用以整队的旌旗(《说文解字》:“绥,车中把也”),引申为军队秩序。“死绥”即“因未能维持军队秩序(导致溃败)而赴死”。至唐宋时期,词义扩展为将领为保全气节或承担罪责的殉国行为(如杜甫《后出塞》:“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体现儒家“士不可不弘毅”的责任伦理。

权威参考

  1. 《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为“将帅以战败自刎”。
  2.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指出“死绥”属先秦至汉代军法连坐制的极端表现,将领须为全军存亡负终极责任。
  3. 《辞源》:强调其源于《左传》“师在制命而已”的军事纪律传统。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死绥”多用于历史语境或文学修辞,如描述忠烈将领(如文天祥、史可法)的殉节精神,或借古喻今强调责任担当。

网络扩展解释

“死绥”是一个源自古代军事与历史文献的术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演变,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解释:

一、词义解析与历史来源

  1. 将领因败退而受责
    该词最早见于《司马法》中的“将军死绥”,指军队败退时,将领应承担罪责并受罚。曹操在《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引用此典,强调“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即战败的将领需受军法处置。

  2. 效死沙场,以身殉职
    在唐代以后,“死绥”逐渐引申为将领在战场上拼死作战、为国捐躯的行为。例如杜牧诗云“死绥却是古来有,骁将自惊今日无”,以对比古代将领的忠勇与当时将领的怯懦。

  3. 指代战死者
    在部分文献中,“死绥”也直接代指阵亡将士,如唐代陈子昂《谢表》中提到的“死绥之魄”,即指战死者的英魂。

二、词义演变与文学用例

三、现代理解与使用建议

当前“死绥”已非现代汉语常用词汇,多出现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学作品中。若需引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其指向“追责”“殉职”或“阵亡者”的含义。例如明代陆世廉《西台记》中的“论死绥原是吾曹职分”,即强调武将殉国的职责。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司马法》《三国志》及唐代诗文中的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宝地笔答鼈肉秉公办理碧砮伯仲不淫长违橙膏楚舲但割到差奠基石掉膘铎韒恶气放慢芳音戈楼哈剌契丹好仇横坐标互体缄嘿旌大九壁鹫岩玃猱决植渴尘万斛堀室凉鞋筣笓六一漫波曼矰棉花套子默书木舶内胎女装盘养凭空贫矿破坏强硬劝能权义三寸之辖折难水质梳剃速狱踏高蹻僮史瓦碴儿玩日愒时微明小生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