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亡者集聚的偏僻地方。 陳毅 《過澱山湖》詩:“解放以前此逃藪,抗 日 曾是遊擊區。”參見“ 逋逃藪 ”。
“逃薮”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áo sǒu(注音:ㄊㄠˊ ㄙㄡˇ),其含義為逃亡者聚集的偏僻地方。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例如明代馬中錫《中山狼傳》提到“逋逃薮”(逋:逃亡),即指逃亡者聚集地。現代使用較少,屬于書面化表達。
相關詞彙
注意事項
“逃薮”因語境特殊,日常交流中較少使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貶義或中性含義(如描述曆史事件時為中性,描述罪犯藏匿則含貶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逃”的組詞或“薮”的引申義,可參考詞典類來源。
《逃薮》是一個複合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逃”字意為逃避或離開,而“薮”字指稀生的草或灌木叢。因此,《逃薮》的整體意思是逃避或離開灌木叢。在引申意義上,這個詞也可以指逃避困境或躲避壓力。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錄,“逃”字的部首是辵,總計有9畫;而“薮”字的部首是艹,由18畫組成。
《逃薮》在繁體字中的形式為「逃藪」。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古文字形态,原始的“逃”字沒有“⺍”的部分,而是“可”字的變體(形為“口”居中,左右各有兩個點),總計由8畫構成。而“薮”字的古字形大緻相同,但沒有“艹”字的上橫。
1. 他感到壓力太大,于是找了個僻靜的地方逃薮。
2. 面對困境,我們應該勇敢面對而不是逃薮。
組詞:逃避、逃跑、薮地、薮草、逃亡。
近義詞:逃離、遁逃、逃脫。
反義詞:進入、留下、面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