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 會稽 (今 浙江 紹興 )城門名。因懸有大鼓,聲震如雷,故稱。《漢書·王尊傳》:“ 尊 曰:‘毋持布鼓過 雷門 !’” 顔師古 注:“ 雷門 , 會稽 城門也。有大鼓。 越 擊此鼓,聲聞 洛陽 ,故 尊 引之也。布鼓謂以布為鼓,故無聲。”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一折:“小官在吾兄根前,念《滿庭芳》一闋,卻似持布皷而過 雷門 ,豈不慚愧。” 清 沉起鳳 《諧铎·隔牖談詩》:“汝 吳 下 阿蒙 ,輒敢高持布鼓,過我 雷門 。”
“雷門”一詞的詳細解釋可從曆史典故和引申含義兩方面理解:
古代城門名稱
指古代會稽(今浙江紹興)的城門,因城門上懸挂巨型大鼓而得名。該鼓擊打時聲震如雷,傳聞其聲可遠傳至洛陽。漢代文獻《漢書·王尊傳》中“毋持布鼓過雷門”即為此典故的早期記載。
地理考證
據《會稽郡故書雜集》等記載,雷門即紹興五雲門的前身,鼓圍達二丈八尺,具有重要軍事警戒功能。
成語寓意
衍生出成語“布鼓雷門”(布鼓:無聲的布制鼓),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拙劣技能,含貶義。此用法多見于古代文學作品,如元代吳昌齡《東坡夢》中的比喻。
象征意義
部分現代解釋将其抽象化,引申為“勇敢面對挑戰”的積極含義(此說法多見于網絡詞典,權威性存疑),但需注意這與傳統典故存在差異。
建議在正式學術場景中優先采用曆史文獻中的本義解釋,若涉及引申義需标注來源差異。
雷門是個成語,意思是指出現突發事件或發生重大災難的标志。通常用來形容某種預兆或兆頭。
雷門的部首是雷,雷門的總筆畫數是14。
雷門源自《史記·平準書》中的記載,形容陳勝吳廣起義之前,天上出現了閃電、雷響、大雷鳴的現象。繁體字為雷門。
在古代,雷門的寫法稍有不同,用的是雷作為部首,門作為偏旁,合起來寫作門(門)
最近天氣異常炎熱,雷門已經拉響了。
雷電、雷鳴、閃電、預警
雷聲、雷響、雷霆
晴天、平靜、安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