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崇尚儉樸,不事修飾。《韓非子·五蠹》:“ 堯 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史記·李斯列傳》:“ 堯 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采椽不斲,茅茨不翦。” 漢 桓寬 《鹽鐵論·通有》:“文學曰:‘古者采椽不斲,茅茨不翦。’”
“茅茨不翦”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出處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總結如下:
該成語最早見于《韓非子·五蠹》:“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意指堯帝治理天下時,居所用茅草覆蓋屋頂且不加修剪,以簡樸示人。後世《史記·李斯列傳》《鹽鐵論》等文獻也引用了類似表述。
如需更詳細例句或擴展用法,可查閱《韓非子》《史記》原文或權威詞典來源。
茅茨不翦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彙,具有濃郁的曆史文化色彩。它的意思是指茅草和樹枝未經修剪。
茅茨不翦的主要部首是艹(草字頭)和木(樹木字底),共有22個筆畫。
茅茨不翦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文獻中。茅廬是指用茅草搭建的簡陋房屋,茨是指野生的樹枝草葉,不翦指未經修剪。在古代,有些學者和文人喜歡生活簡樸,追求自然和清淨,因此推崇茅茨不翦。
茅茨不翦的繁體字為茅茨不翦。
在古時候,茅茨不翦的寫法可能稍有差異。例如,茅可能寫作冒,茨可能寫作次,翦可能寫作剪。然而,這些寫法隻是字形的變化,并沒有改變詞義。
1. 老屋野徑,茅茨不翦,宛如山居隱士。
2. 風吹草動,茨木飛舞,茅茨不翦的原始自然景象。
茅茨不翦是一個獨立的詞彙,沒有常見的相關組詞。
茅茨不翦的近義詞可能有“荒草淩亂”、“不修邊幅”。
茅茨不翦的反義詞可能有“修剪整齊”、“整潔有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