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iticism from the people] 衆人的議論,多指非議
止息物議
不屑物議。——《南史·謝幾卿傳》
[李] 泰每為之先拜, 圭亦以師道自居,物議善之。——《唐書·王圭傳》
衆人的議論。《宋書·蔡興宗傳》:“及 興宗 被徙,論者并雲由 師伯 …… 師伯 又欲止息物議,由此停行。” 宋 孔平仲 《續世說·方正》:“ 子一 知 異 不為物議所歸,未嘗造門,其高潔如此。”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舊聞·安頓窮人》:“昔 陳文恭 公宏謀撫 吳 ,禁婦女入寺燒香,三春遊屐寥寥,輿夫、舟子、肩挑之輩,無以謀生,物議譁然,由是弛禁。”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六:“此外還有少數職員的女眷……于是便惹起了物議:‘奇裝異服,妖豔過市。’”
“物議”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ù yì,其核心含義指衆人的議論,通常帶有批評或非議 的傾向。以下是詳細解釋:
“物議”強調公衆對某一對象的議論,尤其負面評價。使用時需注意語境,常見于描述需應對輿論壓力的場景。
物議(wù yì)是一個具有深刻内涵的詞語,它在漢語中有着重要的意義。下面将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物議的拆分部首是“⺮”(zhú)和“言”(yán),拆分後的筆畫是15畫。
物議這個詞來源于《左傳》中的一句話:“商物議曰”(從事商業的人對于商品進行議論),後來演變為表示關于事物的讨論和評議的意思。
繁體寫作“物議”
古代漢字中,物議的寫法為“物”和“議”,其中“物”表示事物,“議”表示議論和讨論。
1. 學術界對于這個理論存在着激烈的物議。
2. 這部電影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物議。
-物品(wù pǐn):指的是物質對象。
-議論(yì lùn):對某一問題進行辯論和讨論。
-物化(wù huà):使抽象事物變得具體化。
-物質(wù zhì):指的是各種有形的、占據空間、有一定質量的事物。
-評議(píng yì)
-讨論(tǎo lùn)
-默認(mò rèn)
-默許(mò xǔ)
通過以上介紹,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議一詞的含義、拆分、來源和寫法。同時還提供了一些相關的詞語,幫助我們更準确地使用物議,并且能夠在寫作和口語中更加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