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傳說中雷神用以發霹靂的工具。其形如斧楔,故稱。 宋 沉括 《夢溪筆談·神奇》:“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雲:‘雷神所墜,多於震雷之下得之。’而未嘗得見。 元豐 中,予居 隨州 ,夏月大雷,震一木折,其下乃得一楔,信如所傳。凡雷斧多以銅鐵為之,楔乃石耳,似斧而無孔。”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四:“纔出城東門未數裡,即雷雨驟興,有黑雲追逐,及霹靂一聲,而 謝秀才 震死矣。屢葬則屢為雷所發,伺其肉潰散,乃焚焉。腹中得一雷楔也。”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 雍正 壬子,有宦家子婦,素無勃谿狀。突狂電穿牖,如火光激射,雷楔貫心而入,洞左脇而出。”參見“ 雷斧 ”。
(2).藥物名。即霹靂砧。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二·霹靂砧》。
雷楔(léi xiē)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雷”(雷電)與“楔”(楔形物)組合而成,具有雙重含義:
指古代方士或道士用以引發雷電的法器,多為錐形或楔狀金屬物。
《漢語大詞典》 釋為:“傳說中引發雷電的工具。”
《太平廣記·卷三九四》 記載:“道士以雷楔擊石,電火迸射。”印證其作為宗教儀軌用具的功能。
古人對隕石的别稱,因其從天而降、形如楔子,且落地時伴隨雷暴聲得名。
《辭海》 釋義:“隕石之古稱。”
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識·卷七》 載:“雷楔即隕鐵,色黑如石,其形尖銳。”
雷楔融合了自然現象與神話想象,既反映古人解釋雷電的科學嘗試(如法器說),亦體現對天象的敬畏(如隕石說)。《天工開物》 提及雷楔可鍛制兵器,側面印證隕鐵的應用價值。
參考資料
“雷楔”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傳說中雷神用來引發霹靂的神器,形狀類似斧楔(斧頭與楔子的結合體)。據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記載,雷楔多發現于雷擊後的樹木或地面,材質多為石質,外形似斧但無孔。這一描述在《鐵圍山叢談》等古籍中也有類似記載,強調其作為自然現象與神話結合的産物。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石二·霹靂砧》中記載,“雷楔”是“霹靂砧”的别名,屬于古代藥用礦石,可能與雷電形成的特殊地質結構有關。
補充說明:兩種含義均帶有古代文化色彩,前者體現自然崇拜,後者反映傳統醫學認知。需注意現代語境中此詞已較少使用,多出現于文獻研究或文化探讨場景。
按責承賓籌決撺道澹簡登起鞮革丁強浮标覆醢庚伏耿耿古異扢咋候正回節奸市解字機近京倉京門誇邁誇妍鬭豔枯暴饋運老班子靈兔捋虎須旅宴蠻書錨燈眊眩沒倒斷彌淪謬戾閛閛偏海青草瘴跂仰稔成镕古鑄今三折臊陀少公聲口生甯社主視撝市絲食荼卧棘樹蜂水糞説戒唐風望察烏納裘汙泥濁水巫女諧度喜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