笾豆的意思、笾豆的詳細解釋
笾豆的解釋
(1).笾和豆。古代祭祀及宴會時常用的兩種禮器。竹制為笾,木制為豆。《禮記·禮器》:“三牲魚臘,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籩豆之薦,四時之和氣也。” 孔穎達 疏:“盛其饌者,即三牲魚臘籩豆是也。”《後漢書·東夷傳·濊》:“其人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飲食以籩豆。”《舊唐書·後妃傳上·中宗韋庶人》:“帝納其言,以後為亞獻,仍以宰相女為齊娘,以執籩豆。”
(2).借指祭儀。 宋 蘇轍 《謝講徹<論語>賜燕狀》之一:“深念勤勞,式均燕喜,籩豆有楚,鐘鼓畢陳。” 章炳麟 《訄書·徵七略》:“其細者,籩豆之事,佐史之職,官别為書, 與 周時贊大行相似。”
詞語分解
- 笾的解釋 笾 (籩) ā 古代祭祀和宴會時盛果品等的竹器。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 豆的解釋 豆 ò 雙子葉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樹”、“黃豆”、“綠豆”、“紅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統稱豆類植物,亦指這些植物的種子:豆科。豆子。豆莢(豆角兒)。豆漿。豆綠。
網絡擴展解釋
“笾豆”是中國古代祭祀及宴會中使用的兩種禮器,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用途:
-
基本釋義
“笾”和“豆”是兩種形制不同的器具:
- 笾:竹制,用于盛放棗、栗、幹肉等不帶汁水的食物(如和所述)。
- 豆:木制(也有陶制或青銅制),用于盛放腌菜、肉醬等帶汁水的食物(、均提到材質區别)。
-
用途與象征
兩者常并列使用,多見于祭祀、宴飨等莊重場合,體現古人對禮儀的重視。例如《論語·泰伯》提到“笾豆之事,則有司存”,意指具體的禮儀細節由專人負責(引用《論語》例證)。此外,《禮記·禮器》中“笾豆之薦”進一步說明其用于供奉四季和合之氣(引文)。
-
引申含義
因笾豆在禮儀中的核心地位,該詞常代指祭祀制度或禮儀規範,如《後漢書》描述東夷人“飲食以笾豆”,強調其飲食禮儀的文明化(提及)。
-
文獻例證
- 《禮記》記載笾豆盛放祭品,體現“敬”的禮制精神(、)。
- 唐代《通典》描述祭祀時笾豆數量依等級增減,反映禮器使用的等級性(綜合、2信息推斷)。
總結來看,“笾豆”不僅是實用器皿,更是古代禮樂文化的物質載體,承載着祭祀倫理和社會等級觀念。
網絡擴展解釋二
《笾豆》這個詞是指一種傳統的中國器皿,通常用于盛放食物。它是由竹制成的,形狀類似于一個長而細的籃子,較為耐用而且透氣性好。在中國的許多地方,笾豆被用于盛放米飯、豆類或其他食物。
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及筆畫。部首“⺡”代表竹,部首“⺾”代表米。筆畫數量為11畫。
《笾豆》一詞源自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箯豆」。這是因為在曆史上的漢字演變過程中,字形經曆了一些變化和簡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竹」字的變體「⺡」是較早出現的版本,最初主要用于象征竹子。而「米」字的原始形态,類似于現在的「⺾」,用于表示大米或糧食。這樣,結合兩個部首就形成了「箯豆」這個字。
下面是一個關于《笾豆》的例句:
我的奶奶常常用箯豆盛放新鮮的蔬菜。
除了《笾豆》之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詞彙可以與之搭配使用。例如,「米飯」、「竹籃」和「食物」都可以作為組詞使用。
至于近義詞,與《笾豆》相近的詞語有「藤籃」和「竹器」。這些詞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的意思,可以用來代替《笾豆》。
反義詞方面,與《笾豆》相對的詞語可能是「陶器」或「瓷器」等。這些詞描述了不同材質的器皿,與笾豆的竹制物品形成對比。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