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elf-restrained]∶約束自己,不放縱
束身自修
(2) [come over and pledge allegiance]∶自己捆住自己,比喻歸順
束身以受命
(1).自縛其身。表示歸順。《淮南子·人間訓》:“ 衛 君之來也, 衛國 之半曰:‘不若朝於 晉 。’其半曰:‘不若朝於 吳 。’然 衛 君以為 吳 可歸骸骨也,故束身以受命。”《梁書·袁昂傳》:“ 永元 末,義師至京師,州牧郡守皆望風降款, 昂 獨拒境不受命…… 建康 城平, 昂 束身詣闕, 高祖 宥之不問也。” 唐 羅隱 《讒書·婦人之仁》:“ 漢祖 得天下,而 良平 之功不少焉。吾觀 留侯 破家以讐 韓 , 曲逆 束身以歸 漢 ,則有為之用,先見之明,又何以加焉。” 清 戴名世 《書許榮事》:“吾所以起兵,第獲保鄉土親戚,以待真主,束身歸命,吾之願也。”
(2).約束自己,謂不放縱。 晉 袁宏 《後漢紀·和帝紀下》:“臣 暢 知大貸不可再得,束身不敢復出。” 宋 王禹偁 《右衛将軍秦公墓志銘》:“諸郡守長,於蒼黃中侵取官財,用以封植,後皆自敗,并伏其辜;惟公束身而歸,毫釐無取。”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自戊午興大獄,而朱門後起之秀始知束身安分。”
(3).裹身。 唐 裴铏 《傳奇·昆侖奴》:“ 磨勒 笑曰:‘後夜乃十五夜,請深青絹兩疋,為郎君製束身之衣。’”《清平山堂話本·洛陽三怪記》:“黃羅抹額,污驂皂羅袍光;袖繡團花,黃金甲束身微窄地。” 明 袁宏道 《閑居》詩:“藤帶絲袍強束身,壯風雖厲不吹塵。”
束身作為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用布帛、繩索等物捆縛身體,表示約束形體。《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解釋為"用帶子或布條等把身體捆束起來",常用于古代服飾文化中,如"寬衣博帶,束身而舞"(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
二、引申義項
三、文化内涵 該詞蘊含中國古代"禮"文化特征,《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其雙關性:既反映古代服飾制度的物理束縛,又承載道德規範的精神約束,如《禮記·深衣》"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袂圜以應規,束身以應繩"(來源:中華書局《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束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含義及用法:
約束自身,謹慎自守
指嚴格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保持自律。例如“束身自愛”強調通過自我約束維護品德。這一含義常見于勸誡他人或自我要求的語境,如“要束身自愛,不可恃強淩弱”。
歸順、投降
古代多用于表示自縛其身以示歸順,如《梁書》中“昂束身詣阙”即指主動歸降。現代也用于比喻服從規則或權威,如“束身以受命”。
裹身、緊身
指衣物緊貼身體,如唐代文獻中“制束身之衣”描述貼身服裝。現代也引申為通過鍛煉或穿着緊身衣塑形(次要用法,多見于非權威來源)。
“束身”的核心意義圍繞“約束”展開,既可指行為規範,也可表歸順或服飾狀态,需結合語境理解。
拜風貝檻冰肌雪腸骢馬郎蹴迮道房點電荷恩幸法衣诽诽覆谛膏髓高軒給富官癖貴身鬼影河街诃怒劃劙灰軀糜骨護役簡畢菅屦剿洗階蓂結匈靜氣禁室蠲減橘監隽功枯木龍吟老大人累息鍊軌廪銀馬蟻冥昭瞢闇穆遠淖潦品物千棰打鑼,一棰定聲伽南香氣令青黃溝木染着仁賓乳聲乳氣纔則受事甩手頓腳爍爍送信讨吃天候圖們江讬諷霞敞相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