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託風 ”。寄托諷喻。《漢書·叙傳下》:“寓言淫麗,託風始終。” 顔師古 注:“寓,寄也。風讀曰諷。” 南朝 宋 顔延之 《五君詠·阮步兵》:“沉醉似埋照,寓辭類託諷。”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中:“ 宗衮 著《尊號録》一篇,繫以贊曰:‘損之又損,天下歸仁。’蓋託諷焉。”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六:“如 王碧山 《詠螢》、《詠蟬》諸篇,低回深婉,託諷於有意無意之間,可謂精於比義。”
“讬諷”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uō fěng,其核心含義為“寄托諷喻”,即通過文字或語言間接表達批評或勸誡之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文學研究文獻。
讬諷是一個多義詞,既可以作為名詞使用,也可以作為動詞使用。作為名詞時,它表示嘲諷、譏諷的言辭或行為。作為動詞時,它表示用嘲諷或譏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讬諷由讠部首和寸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為15畫。
讬諷來源于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形聲字演變。其聲旁是「貼」,意指說話時貼近事實,言之鑿鑿。形旁是「䜌」,用來表示動作。通過結合這兩個部首,讬諷即表示通過言語貼切地譏諷或嘲笑。
「讬諷」的繁體字為「託諷」。
在古代,「讬諷」常常以「説趺」的形式書寫。
1. 他總是以一副讬諷的口吻對待我的建議。
2. 她的文章經常帶有一些讬諷的意味。
讬諷可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
1. 讬諷世情
2. 讬諷文字
3. 讬諷社會
與讬諷意義相近的詞語有:
1. 嘲弄
2. 諷刺
3. 挖苦
與讬諷意義相反的詞語有:
1. 贊美
2. 褒揚
3. 歌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