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脂膏與骨髓。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尹侍禦奏折》:“千餘裡之地,邨市躪為邱墟,膏髓塗於原野。”
(2).指民脂民膏。 明 袁宏道 《猛虎行》:“三 河 及兩 浙 ,在在竭膏髓。”《明史·靳學顔傳》:“我朝分封列爵,不農不仕,吸民膏髓。”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陳忠愍公》:“優待士卒,犒之厚而自奉甚儉……時有‘官兵都吸民膏髓, 陳公 但飲 吳淞 水’之謡。” 梁啟超 《再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二:“而一般之消費者,莫可如何,惟俛首以聽其坐吸膏髓而已。”
(3).比喻事物的精華。 唐 馮贽 《<雲仙雜記>序》:“取九世所蓄典籍經史子集二十萬八千一百二十卷,六千九百餘帙,撮其膏髓,别為一書,其門目未暇派别也。”
膏髓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具有兩層核心含義,既指具體的生理物質,也承載深刻的抽象比喻:
指動物或人體内的脂肪油膏和骨髓,屬于生理層面的有形物質。
例證: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以“膏髓”形容資源被榨取:“呬呬焉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此所謂廣地者虛也,然膏髓竭于内矣。”此處暗喻國力消耗如膏髓枯竭。
引申指事物最精粹、最核心的部分,或維系生命的關鍵要素。
例證:
- 學識精髓: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評注經典時強調“撷其膏髓”,指提煉學問的精要。
- 民力根本:宋代政論常以“刮民膏髓”批判苛政,如李綱奏疏稱“誅求膏髓”,喻過度剝削民衆財富。
- 藝術神韻:明代書畫理論以“得山水膏髓”形容作品捕捉自然之魂,超越形似。
權威參考來源:
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膏”“髓”的單字訓诂及複合詞用例分析,并依據《史記》《宋史》《文史通義》等典籍文獻印證引申義演變脈絡。
"膏髓"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āo suǐ,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脂膏與骨髓
指人體或動物體内的脂肪與骨髓,常用于描述極端壓榨或慘烈場景。例如清代平步青在奏折中寫道:「千餘裡之地,邨市躪為邱墟,膏髓塗於原野」。
民脂民膏
比喻百姓的血汗財富,多用于批判剝削行為。明代袁宏道《猛虎行》提到「三河及兩浙,在在竭膏髓」,《明史·靳學顔傳》也指斥權貴「吸民膏髓」。
事物的精華
唐代馮贽在《雲仙雜記》序言中将典籍精髓稱為膏髓,形容核心精華部分。
哀荒白坿表情裁鑒慘怖承應酬報創造教育純實從事衫獃況吊當地畝趸數放牓佛櫃夫稅剛卞臯鼓共國光波孤負國策荒天蔣生迳檢禁紀經衿抱金剪書濟世安邦九夫曠瀁斂屦陸馳輪箱騾馬大會毛發倒豎尿床牛氣女人拜烹燀僄悍切己瑞雪霏霏三舍法删節號沙沙聲深文峻法審物說黃道黑殊庭死不開口燧色孫行者踏壇條侯蚊樹相表消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