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脂膏與骨髓。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尹侍禦奏折》:“千餘裡之地,邨市躪為邱墟,膏髓塗於原野。”
(2).指民脂民膏。 明 袁宏道 《猛虎行》:“三 河 及兩 浙 ,在在竭膏髓。”《明史·靳學顔傳》:“我朝分封列爵,不農不仕,吸民膏髓。”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陳忠愍公》:“優待士卒,犒之厚而自奉甚儉……時有‘官兵都吸民膏髓, 陳公 但飲 吳淞 水’之謡。” 梁啟超 《再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二:“而一般之消費者,莫可如何,惟俛首以聽其坐吸膏髓而已。”
(3).比喻事物的精華。 唐 馮贽 《<雲仙雜記>序》:“取九世所蓄典籍經史子集二十萬八千一百二十卷,六千九百餘帙,撮其膏髓,别為一書,其門目未暇派别也。”
"膏髓"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āo suǐ,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脂膏與骨髓
指人體或動物體内的脂肪與骨髓,常用于描述極端壓榨或慘烈場景。例如清代平步青在奏折中寫道:「千餘裡之地,邨市躪為邱墟,膏髓塗於原野」。
民脂民膏
比喻百姓的血汗財富,多用于批判剝削行為。明代袁宏道《猛虎行》提到「三河及兩浙,在在竭膏髓」,《明史·靳學顔傳》也指斥權貴「吸民膏髓」。
事物的精華
唐代馮贽在《雲仙雜記》序言中将典籍精髓稱為膏髓,形容核心精華部分。
《膏髓》這個詞是指人體内部的精華或者某種具有重要功能的物質。
《膏髓》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膏”字的部首是“⺼”(月),它有11個筆畫;“髓”字的部首是“骨”(骨),它有9個筆畫。
《膏髓》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膏髓」。
在古代,「膏髓」兩字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1. 古代醫書中常提到,膏髓是人體重要的養分之一。
2. 手術後,醫生提取了個體的膏髓進行分析。
1. 神膏髓:指天賦才能或智慧。
2. 理膏髓:指深奧精妙的道理或學問。
3. 膏髓滋補:指食用或應用藥膏來滋養身體。
1. 骨髓:指人體骨骼中間空洞内的紅骨髓或黃骨髓,是造血的主要器官。
2. 精華:指事物的精髓或要點。
1. 廢物:指沒有價值或無效的物質。
2. 劣質:指質量差或品質低劣的物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