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蟻。後為蟻的通稱。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蟲篇》:“ 秦 中多巨黑蟻,好鬥,俗呼為馬蟻。” 清 翟灏 《通俗編·禽魚》:“馬蟻是蟻之别種,而今以概呼凡蟻,且益蟲旁為螞字,舉世相承,不知其非矣。” 章炳麟 《新方言·釋言》:“古人於大物輒冠馬字……通言謂大蟻為馬蟻。” 魯迅 《野草·死後》:“大約是一個馬蟻,在我的脊梁上爬着,癢癢的。”
馬螘:螞蟻。 明 周履靖 《群物奇制·禽魚》:“馬螘畏肥皂。”
“馬蟻”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演變特征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體型較大的螞蟻,後逐漸演變為對螞蟻的通稱。古人在描述大體積生物時習慣冠以“馬”字(如馬蜂),因此“馬蟻”原特指大蟻,後泛指所有螞蟻。
二、曆史演變
三、特殊用法 在方言或特定語境中,“馬蟻”與“螞蟻”可互通,如明代《群物奇制》記載滅蟻方法時使用“馬螘(蟻)”表述。
讀音與書寫 拼音為mǎ yǐ,早期多寫作“馬蟻”,現代簡化為“馬蟻”。需注意與成語“馬蟻”(形容人群擁擠)區分,後者屬于特定語境引申義。
可通過滬江詞典或《漢語大詞典》查閱更詳細釋義及古籍例證。
《馬蟻》是一個漢字詞語,是指一種體型較小的螞蟻。這種螞蟻在群體中密集分布,行動迅速。馬蟻像馬一樣勤奮努力,聰明靈活,故得名“馬蟻”。
《馬蟻》的拆分部首是馬(mǎ)和蟲(chóng),其中馬作為部首表明該字與馬有關,蟲則表示與昆蟲類有關。根據筆畫順序,馬蟻這個字共有13個筆畫。
《馬蟻》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晚,出現在現代漢語中。它不是傳統的古漢字,因此沒有繁體字。
由于《馬蟻》不是古代漢字,因此在古時候并沒有特定的漢字寫法。
1. 這個花園裡的馬蟻非常多,務必小心不要被叮咬到。
2. 馬蟻的分工合作非常緊密,大家都在為蟻群的發展貢獻力量。
組詞:馬蟻軍、馬蟻窩、馬蟻行
近義詞:螞蟻、食蟻獸、螞蟻科
反義詞:巨人蟻、無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