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廪銀的意思、廪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廪銀的解釋

指在學生員向官府領取的折算成銀兩的膳食津貼。《六部成語·戶部》有廪銀目,原注曰:“諸生應領廪米,折銀給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廪銀"是中國古代財政制度中的專有名詞,由"廪"和"銀"兩個漢字構成複合詞。《漢語大詞典》解釋"廪"為"官府供給的糧食"(第7卷第1253頁),"銀"指"貨币單位或銀錢"(第11卷第1429頁)。在明清時期特指官府按月發放給生員(秀才)的生活補助銀兩,屬于科舉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構詞法分析,"廪銀"屬于偏正結構複合詞,前字"廪"限定後字"銀"的屬性。據《明史·選舉志》記載,該制度始于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向通過院試的生員發放"廪膳",後逐步轉化為貨币形式。萬曆《大明會典》規定,每位廪膳生員歲支白銀三十六兩,分四季支取,主要用于維持讀書人基本生活需求。

清代沿襲此制,《清史稿·食貨志》載"各省儒學廪生,歲支廪饩銀兩不等"。這項制度具有雙重意義:經濟層面體現國家對知識階層的供養,政治層面反映"養士"政策。其發放标準因地域、時期有所差異,如江南地區廪銀标準普遍高于北方省份。相關制度在《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和《經濟史大辭典》中均有系統闡述。

需注意區分相近概念:"廪米"指實物形式的補助,"膏火銀"屬書院補助範疇。隨着清末科舉制度廢止(1905年),廪銀制度隨之消亡。該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轉為曆史術語,主要見于研究文獻,如《中國俸祿制度史》對其沿革有詳細考證。

網絡擴展解釋

廪銀是明清時期官府向在籍學生(即“廪生”)發放的膳食津貼,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1. 基本定義
    廪銀指原本以糧食形式發放的“廪米”被折算為銀兩的津貼形式。主要用于資助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廪生資格的學生,保障其生活與學業。

  2. 曆史背景與出處
    這一制度在《六部成語·戶部》中有明确記載,注明“諸生應領廪米,折銀給發”,反映了明清時期賦稅貨币化趨勢對教育體系的影響,如“一條鞭法”推行後,實物稅逐漸轉為銀兩繳納。

  3. 發放對象與用途
    僅限“廪生”(經考核成績優異的學生)領取,屬于官方教育福利的一部分。廪生可憑此銀兩購買生活物資,減輕經濟負擔,專注于科舉備考。

  4. 相關制度延伸
    廪生制度與科舉緊密關聯,廪銀的額度通常與地方財政挂鈎,不同時期、地區存在差異。部分文獻也提到,若廪生未能通過更高層級的考試,資格可能被取消,津貼隨之停止。

别人正在浏覽...

報恩寺貝賈本號弊絶風清缽咤殘疾人纏齒羊畜志點點搐搐彫章動脈杜連都司風師覆窟傾巢公禮鈎挽觀海孤奉椁室鴻羅互助組降升肩窩交戰團體挾書令借以旌賞旌招舅弟客車髡流朗韻廉孝泷船陸軸面包車鬧火火瘧寒配奏僻放七辰儒厚散發三回五次商數申纾拾掇式闾通例推求韋脂無生話霧杳無影牢城烏有污漬香蟬象武下石